会员投稿 搜索:
您的位置: 主页 > 新闻 > 环渤海 > 正文

沈阳建成国家中心城市的四个关键词

来源: 沈阳网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转发至: 分享到QQ空间 百度收藏 人人网 开心网 豆瓣网

2011—2020沈阳第四轮城市总体规划中提出了沈阳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目标。建设成为国家中心城市,沈阳有啥优势?还差在哪?该从哪些方面努力?9月25日,在2016中国城市规划年会举办的“国家中心城市建设与创新发展”高端论坛上,全国规划界的顶尖“大腕”们,为沈阳如何建设成为国家中心城市把脉支招。

关键词:经济沈阳经济发展“跳出”三锁定

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主任、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副理事长樊杰

建国家中心城市与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密不可分。强大的区域经济基础,东北地区的发展,是决定沈阳这座城市长远发展的主因。沈阳是东北振兴的龙头城市,振兴经济是一切的关键所在。东北具有难得的自然条件优势,以及重要的地理位置和社会人才软实力。

樊杰提出,沈阳的经济发展,要跳出三锁定。第一个跳出所有制特征的锁定。第二个跳出产业结构特征的锁定,第三个跳出老基地依托的空间载体的锁定。

跳出产业结构特征的锁定,培育新的增长点和增长级,在农业和工业之外,进一步发展国家科技创新所支持的战略新兴产业,跳出所有制的锁定,进一步发展多种经营和民营经济。沈阳不应围绕工业基地做文章,应效仿中国其他沿海地区的发展模式,按照经济全球化的整体趋势,大幅提高沿海地区经济的比重,以此开辟新的经济增长点。还要跳出老基地依托的空间载体的锁定。樊杰强调,沈阳的老工业基地振兴发展,要强调“工匠制造”,跳出这个空间,主要的动力就是创新。既要强调科技创新,因为是制造业为特色,还要强调工匠制造,不是一味锁定在电脑上,人脑则是革新换代的关键所在。

关键词:人才留住人才让制造业升级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理事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研究员牛雄

制造业转型升级应该是沈阳振兴根本。牛雄表示,沈阳的华晨宝马发动机、机器人、机床,这些方面都可以通过技术进步,从而引领老国有企业产业升级,带动整个工业基地的升级,沈阳有潜力为“中国制造2025”贡献力量,沈阳在装备制造业技术升级的探索道路上应继续砥砺前行。

与此同时,牛雄表示,沈阳要力争留住人才为振兴服务。他告诉记者,经过调研,东北的流出人口结构偏向中青年高素质人才。特别是很多沈阳学生考取名牌大学后直接留在学校所在城市,高素质人才在正谋求发展的时候离开,而且很少一部分人能够再回来。沈阳应多扶持民营企业发展,为更多的人才提供创业和施展的机会,这也是解决人才外流的办法之一。从政策来看,政府还可以通过营造软环境来吸引人才返乡,例如为本地出去的大学生回乡、创业、或者是在国企、政府部门工作提供相对的便利条件等等。

关键词:发展沈阳要瞄准国际大市场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城乡规划司副司长俞滨洋

不是所有城市都具备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条件,但沈阳是具备条件的。在经济转型期应更适应市场发展,不仅只看到眼前,更应提高认识。他认为,目前沈阳的困难只是暂时的,这几年沈阳生产性服务业和生活性服务业正齐头并进地发展,沈阳不仅成为现代消费的中心城市,同时物流中心建设、对外会展商贸中心建设也为沈阳作为东北老工业基地的窗口发挥重要作用。沈阳应该说基本实现了华丽的转身,从老工业基地过去的原材料装备制造业开始走向了智能制造。

对于沈阳城市发展,俞滨洋认为,沈阳的眼光不应限于东北,而应把眼光放在全世界,瞄准国际大市场。国家提出的“中国制造2025”中,东北是重要的阵地,具有绝对的条件和优势,沈阳应该以此为契机,将装备制造业打向国际大市场。除了谋求世界市场外,俞滨洋认为,沈阳在建设国家中心城市过程中,还应规划好2049、2100的区域发展规划。面对实际问题,解决当前存在的一些“城市病”,增加公共空间开发,加大历史文化的保护力度,以及交通顺畅度的规划。通过城市设计出细节,并将“地下沈阳”、“智慧沈阳”在新一轮规划中做强。

沈阳晚报、沈阳网记者王晓婷

城市规划应该把人的

健康需求放在首位

如何打造更为宜居的环境,成为专家们热议的焦点话题。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城市规划委员会委员,城市影像学会委员会委员马向明进行了主题演讲。

加强河网建设,会让人们更健康

马向明认为,城市规划应该把更多人文化的东西考虑进去,把人的健康需求放在首位。生态规则是重中之重,它关系到每一个人的生命质量。

“医学研究告诉我们,人跟自然的紧密联系,可以使你更加健康。你要寻找跟自然的联系,我认为最佳的通道是河网。”马向明举了南方的例子,任何一个三角洲,北部肯定是有很多山,南面肯定是海,河网是通山达海的捷径,是自然给你的捷径。我们沿着河网,有水系的地方,把绿廊建起来。

肥胖问题应该引起足够的关注

马向明还提到与人类健康息息相关的问题,那就是城市里面的肥胖问题。中国人的肥胖数据很惊人,成为现在人的健康的巨大挑战。肥胖数据的直线上升与环境有很大关系。

因此,怎么样去提升区域的户外运动场所,是一个区域竞争很重要的因素。城市规划一定要做一个运动城市系统。相关调查很清楚地表明,环境休闲空间场所的好坏对于人们的健康、肥胖率的下降有着极大的作用。沈阳晚报、沈阳网记者宁玲

新城区要改变

对小汽车的依赖

到2016年,中国国家级新区将扩容至18个。新城新区的建设仍在逐年递增,而“粗放发展”的现象却未得到有效地解决。昨日下午,在2016中国城市规划年会上,关于新城新区未来何去何从的问题,引发了在场专家和学者的思考。

故宫博物院专家王军表示,新城城区规划面积和人口普遍超越了现实。在地级市以上的新城新区中,平均每个新城新区规划建设用地面积为63.6平方公里,约为现有城市面积的一半,平均每个城市新城新区规划人口为80万,规划的新城新区人口基本相当于现有城市人口。新城新区规范标准高,投资规模大。然而如此“高配”的建设模式,却出现了建成后新城成为“鬼城”的尴尬局面。

王军认为,老北京城在每平方公里居住人数约为现今2倍的情况下,仍能成为一个宜居城市的主要原因在于当时合理的街区布局与道路长短宽窄的分配。目前,全国新城新区的开发建设大多呈现出汽车城市规划的趋势,公共交通对小汽车的依赖越来越强,人逐渐在为车让路。在这种情况下,市民走路出行越来越不便利,居民从城区“出走”的现象便会增多。王军建议,新城新区建设需要先确定符合各城区情况的交通政策,改变城市对小汽车的依赖,让路权最优地向诸如公交、地铁等公共交通分配,把握好人性化尺度,把地权还给市民。沈阳晚报、沈阳网记者方月宁

清华大学建筑管理系副教授杨赞

居家养老或成未来养老模式主流

由于全国不少城市进入到老龄化社会,越来越多的老人面临着养老问题的困扰,是与子女同住,还是寻找一家合适的养老院?昨日,在2016中国城市规划年会上,清华大学建筑管理系副教授杨赞表示,受到经济和健康因素的制约,老年人意愿的养老需求和实际的养老需求中间存在着很大的差距。杨赞建议,应结合老年人的选择、需求去设计养老服务和居住社区,建立能够满足老年人基本需要的养老模式,而居家养老模式缩小了实际的养老需求和老年人意愿的养老需求中间存在的差距,使得居家养老在国内发展有一定的必要性。

根据中国老年人健康养老2011年—2013年的数据显示,中国老年人患有一种以上慢性病的比例达到了40%以上,老年人在健康中花费的费用比较大。因此,老年人的收入水平、健康水平等因素决定了老年人最后选择的养老模式,导致实际的养老需求和老年人意愿的养老需求中间存在着很大的差距。

现今推崇的居家养老模式区别于原来家庭的单纯的养老,尽可能缩小了实际的养老需求和老年人意愿的养老需求中间存在的差距。由于子女的工作原因,独生子女的现状,空巢人口不断增加,这种以家庭养老为基础,社区养老为依托,社会养老为补充的养老机制使居家养老成为一种必要。而老年人国内平均的住房拥有率高达90%,也使得居家养老在国内发展有一定的必要性和基础。

然而杨赞表示,尽管国家政策一直在提倡和支持居家养老,但这种养老模式的发展仍面临着一系列的挑战。由于不少城市老旧小区内居住的老年人较多,房间的采光、通风、噪音、电梯缺失、基本障碍设施配套不足等问题使得住宅的适老性成为一个难题。同时,在居家养老的服务中,由于国内正规服务(专业人士的服务)和非正规服务(家庭、朋友、亲戚的服务)都比较欠缺,长期护理的问题也在未来受到了一定的挑战。

沈阳晚报、沈阳网记者方月宁

责任编辑:白岚

Tags:
转发至: 分享到QQ空间 百度收藏 人人网 开心网 豆瓣网
?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环渤海财经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最新图文信息资讯
关于环渤海财经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网站地图 - 版权声明 - 杂志订阅 - 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