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津冀职称资格今后可互认了
京津冀签署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合作协议
本报讯(记者 赵晓华)昨日,我省与京、津人社部门分别签署《推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深化合作协议》、《专业技术人员职称资格互认协议》等系列协议,在推动三地就业创业服务一体化、社会保障顺畅衔接、深化区域人才交流、专业技术人员职称资格互认、留学人员创业园共建等多方面达成一致。
京冀签署的《推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深化合作协议》明确了两地将从就业创业、社会保障、人才服务、劳动关系等4个方面进一步加强省级合作,并确定曹妃甸、新机场、燕郊这3个区域为深化合作、重点突破地区,共同推动两地人力资源合理流动和有效配置,加快京冀人社一体化进程。
京冀两地将从四方面开展人社一体化省级合作:一是促进就业创业服务一体化。协议要求,两地将着力推进人力资源服务标准的统一,统一服务内容、工作程序、场地设施要求、机构管理制度等。今后,两地的2152家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其中,公共就业服务机构693家)将按统一标准,为群众提供职业介绍、职业培训、流动人员人事档案管理、人事劳动事务代理、人力资源培训、人才素质测评、高级人才寻访、劳务派遣、人力资源管理咨询、人力资源软件等一系列人力资源服务。
二是推动社会保障顺畅衔接,两地互认9075家定点医疗机构。目前北京有定点医疗机构2188家,河北有6887家。今后,在京冀两地长期驻外和退休后异地安置的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员,都可从这9075家定点医疗机构中选择自己在异地就医的定点医院,方便群众异地就医。
同时,两地还将进一步健全异地协查机制,北京将异地就医费用的监督核查纳入了协议管理,实现异地经办机构对异地参保人员在北京市定点医疗机构就医情况的直接监督核查。在国家异地就医直接结算平台连通前,京冀两地共同为异地就业人员开辟就医报销绿色通道,力争实现票据提交当天就完成审核。
三是深化区域人才交流合作,京冀两地将互认人才资质,参与中国(河北)博士后成果转化基地建设,并发挥各自优势,共同培育留创园建设新模式。同时,京冀还将共同依托中国(河北)博士后成果转化基地,通过组织开展学术交流、技术服务、项目考察、学术研讨等活动,引导和支持在京博士后、研发机构和企业等,到基地转化成果。
四是加强区域监察和争议处理协作,京冀将建立完善劳动保障监察执法协调处理平台,共享用人单位劳动保障守法诚信信用信息,实现劳动监察案件“一点投诉、联动处理”,减少跨地区案件的流转审批层次,着力提高办案效率。同时,京冀还将建立劳动人事争议协同处置机制,实现跨两地劳动人事争议案件就地处理及时化解,加强沟通交流和典型案例的分析研判,依法维护劳动者和用人单位的合法权益,促进两地劳动关系的和谐稳定。
此外,京津冀三地签署的《专业技术人员职称资格互认协议》明确,今后三地专业技术人才取得的职称外语和计算机等考试成绩,以及取得专业技术人员职业资格和专业技术资格等证书的人员,调入另外两个省市时,可由用人单位直接聘任,不再更换职称证书。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环渤海财经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