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投稿 搜索:
您的位置: 主页 > 新闻 > 环渤海 > 正文

丹东:叫响“中国满药之都”

来源: 人民网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转发至: 分享到QQ空间 百度收藏 人人网 开心网 豆瓣网

人民网沈阳11月30日电(蒋山)2016年10月14日,在武汉举行的中国民族医药学会药品临床评价分会2016年学术年会宣布:“满族医药被正式列入成熟传统药体系。”得此消息,丹东药业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张秀君倍感欣慰:“作为中华民族的瑰宝,满药传统医药终于为世人所接受!”

“满药就是中药!”整整8年,张秀君成为丹东满药孤独的“传道者”。

满药历史与萨满宗教一样久远,汇集了满族先民的智慧。清朝时期借助其统治地位,满药吸收了其他民族医药精华,被奉为皇家医药,成为中国传统民族医药的重要组成部分。据考证,丹东是满族医药发祥地之一,满族民间偏方、验方至今仍发挥着重要作用。特别是作为长白山余脉的辽东山区,满族道地药材资源丰富。翻开《宽甸卫生志》,一连串著名满医的名字跃然其上。这些载入史册的满医,运用具有民族特色的满族医疗方法,采集当地丰富的道地药材,济世一方。

然而,近代以来西医大行其道,满医满药文化遗产处于濒危状态,传承日渐势微,应用与研究中断多年。几乎湮灭在历史长河中的满药“火种”,正是在张秀君和众多专家的抢救发掘下,得以重生——

2000年,张秀君到北京申请现代中药高技术产业化示范项目,时任国家中医药局民族医药处处长明确告知,复方木鸡颗粒就是地道的“满药”。2006年底,张秀君跟随市民委到宽甸下露河扶贫,打算建立核桃楸种植基地,当地老农张口称核桃楸为“满药”。2007年初,张秀君组织专家到辽宁省6个满族自治县调研,结果大吃一惊:遗落在民间的药方药材之多,世所罕见。为抢救民族医药瑰宝,丹东药业于2008年率先提出“满药”概念,与辽宁中医药大学、沈阳药科大学、大连民族大学等院校的医药专家、学者合作,厘清满族医药的发展脉络,奠定满族医药的理论基础,特别是在抢救、挖掘满族医药遗产,传承、创新满族医药产业方面做了大量开创性工作。

抢救传统医药,市场化是最好的手段。张秀君及其团队一方面致力于民间调查、追根溯源、读史查证、著书立撰等基础性工作,一方面投入大量资金和人力物力开发满药产品。“丹药是目前国内惟一系统性抢救满族传统医学遗产、弘扬满族医药文化的企业,这是一份沉甸甸的历史责任!”公司以满族医药理论为基础,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和工艺,打造满族道地药材种植、提取、加工、制剂、营销、研发产业链,投产中药饮片、颗粒剂、片剂、煎膏剂、胶囊剂、丸剂等10个剂型近百个品种。2014年,公司通过国家新版GMP认证,一系列国药准字号满药产品快速问世,填补了满药生产的国内空白。“十二五”后期,在医药行业产能过剩、市场形势一片低迷中,丹药集团的满药产品一枝独秀,销售收入年均增长30%,发展前景和市场空间令人振奋。特别是中国女科学家屠呦呦凭借青蒿素研究获得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医学奖后,包括满药在内的中医药名声大噪,被全球医学界视为下一波医药革命的突破口。

“再过10年,满族医药年产值至少500个亿! ”作为一位成功的企业家,同时也是满族文化的传承者,张秀君一直大声疾呼:“满族传统医药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一块瑰宝!深藏于民间的宝贵满药文化遗产,亟待挖掘、整理、传承。”丹东药业作为先行者,受益颇多——

复方木鸡颗粒被称为“满药第一方”,是由满乡民间验方“木鸡汤”延续而来。“开春喝碗木鸡汤,一年四季保安康”是流传在宽甸满族自治县的民谚。复方木鸡颗粒由木鸡、菟丝子及核桃楸皮、山豆根四味药组成,其中核桃楸皮是首次入药民族医药方剂,其在治疗甲胎蛋白低浓度持续阳性方面为国内外首创。复方木鸡颗粒早在1985年就获得了国家批准文号,上市30年来,在治疗肝炎、肝硬化、肝癌方面得到医患普遍认可,同时在预防肝病方面也发挥了重要作用。2006年,央视《夕阳红》栏目报道了山东济南一位肝癌患者起死回生的真实故事。节目播出之后,公司销售热线一度被打爆,全国各地患者和海外华人群体纷纷购买,炙手可热。

满药菊蓝抗流感片,来源于宽甸满族自治县流传的验方“二流汤”。传统的“二流汤”由野菊花、板蓝根熬成,上世纪70年代,宽甸青山沟卫生所应用当地验方“二流汤”,流感、流脑发病率大大降低。后经丹东药业集团开发制成菊蓝抗流感片,成为预防和治疗流感、流脑、流行性腮腺炎等病毒感染性疾病的特效药。

满药加味八珍益母膏、仙灵脾颗粒、五味子颗粒、山楂降压丸等众多成药,近年来在日常和临床应用中,收到了良好的治疗和预防效果。“木鸡汤、二流汤,只是丹药集团抢救的满乡浩瀚医药文化遗产的冰山一角。我们在与时间赛跑。”张秀君说。

去年底,市领导带队赴贵州考察苗药。2016年贵州苗药全产业链产值从2010年的357.97亿元增加到2015年的741.35亿元,年均增幅达17%以上;苗药销售产值从2010年的100亿元增加到2015年的200亿元以上,实现翻番,超过藏药、维药、蒙药三大民族药之和,是全国销售额最大的民族药。现有苗药药材品种405个,其中有143种被载入《贵州省中药材、民族药材质量标准》,艾纳香、头花蓼等获得国家地理标志认证,药材种植抚育基地超过30个,154个苗药成方制剂被收录进入国家药品标准。省政府每年资助苗药企业2000万元,并整合民族地区开发资金、扶贫开发资金等用于支持苗药企业发展。政策扶持加上企业给力,奠定了苗药“江湖大佬”地位。

在与贵州部分苗药企业座谈时,对方了解到满药的历史和发展现状,感叹满药“高大上”,远远大于苗药。“满药有文字,有宫廷秘方,有药材资源。而苗药没有文字记载,只能靠世世代代的口传心授,加之西医西药强势冲击,苗药在传承上倍加艰难,甚至面临失传的可能。”闻言,张秀君陷入焦虑,比起苗药每年几百亿的销售额,满药差哪?

“抢救、保护和传承满族传统医药,充实和丰富中医药宝库,拓展现代中医药学研究的学术空间,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张秀君说,随着国民消费升级、大健康时代来临,国家前不久出台《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满药迎来了产业复兴的历史机遇。

今年9月,在首届中国满族医药及健康产品博览会暨第四届满族医药国际论坛上,国家民族医药协会授予丹东“中国满药之都”称号,世界中医药联合会在丹东设立“世界中医药联合会丹东满药分会”。丹药集团发起成立“中国(丹东)满族医药及健康产业联盟”。在国际论坛上,来自美国、德国、日本、韩国等国家的外籍专家学者与国内民族医药界专家达成共识:一方面,满族医药虽有数百年历史,但缺乏完整理论体系,再加上人才匮乏,如何传承下去面临诸多困难;而另一方面,世界范围内对中医药的需求日益增长,这为中医药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比如东邻日本,满药与历史上由中国传入日本的“汉方”类似,其科研机构和企业一直致力于中医药产业化。欧美医药界、消费者也逐渐接受和认同中医药理论和药方,满药在海外有很大的发展前景。

受益于国家、省和市产业政策和市场“双轮驱动”,丹东药业集团有限公司与国内外科研院所开展产学研合作,进行了多项基础研究和产品开发工作,形成了从理论基础到资源整合、从产品研发到新技术应用的完整产业链。 (下转2版)

同时,以丹东药业集团有限公司为龙头,辽东地区及周边涌现出了一批从事满药饮片加工、药品制造、保健食品开发的企业,布局辽东地区“公司+基地+合作社+农户”合作模式,拥有核桃楸皮、石柱参、天麻、短梗五加、辽五味、辽细辛、益母草等多个省级著名商标和品牌,在国际上也享有盛誉。在各级政府的支持下,初步形成了以丹东药业集团有限公司为核心,辐射周边二十多家企业,带动整个东北东部区域,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满族医药及健康产业体系。

据统计,今年1到10月份,全国中医药行业销售收入平均增长率25%。“未来10年,中药行业将保持良好的增长水平,而满药产业至少年均增长50%!”张秀君历数政策和市场利好:今年2月,国务院印发《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16-2030年)》,明确提出到2030年,中医药健康服务能力显著增强,“在重大疾病治疗中的协同作用、在疾病康复中的核心作用得到充分发挥”;7月底,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国家旅游局联合印发《关于开展国家中医药健康旅游示范区(基地、项目)创建工作的通知》,计划未来3年在全国建成10个国家中医药健康旅游示范区、100个示范基地、1000个示范项目;8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正式印发《中医药发展“十三五”规划》,首次将中医药行业提升至“国民经济重要支柱性行业”的地位。为进一步推动满族医药产业发展,2014年,丹东市政府印发了《关于大力扶持丹东满族医药产业发展意见》,明确提出:通过做强龙头企业、做大企业群体、扩展原料基地、建立创新支撑、打造驰名商标等措施,形成独具丹东特色的药材种植、饮片、药品、食品、保健品生产系列化的“健康产业”集聚,使满药成为我市工业经济新兴的支柱性产业,将丹东打造成“中国满药之都”。今年1月份,市政府制定并实施《加快推进“中国满药之都”建设实施意见》,明确了“满药之都”的发展目标及主要任务和重点工作。

“中医药文化产业是民生产业,也是一个利国利民的产业。”最近两年,张秀君在国内外多个论坛发声:中医药的振兴和发展,重要的是要文化先行,用文化产业振兴民族品牌、凝聚民族精神和力量。振兴发展满药,首先要复兴满药文化,渗透到传统的中医药一二三产业中。抓住一系列的政策红利,丹药集团提前布局满药文化产业链,着力打造产业、文化、产品、药材集聚的“中国满药之都”。公司在凤城、宽甸等地建立了万亩药材基地,每年带动种植户每亩增收800到1000元。目前,注册了皇泰吉、皇额娘、石柱王等满族医药产品商标,并开通了“满药之都”域名网站。为了进一步复兴丹东地区满族满医文化,正着手恢复“永和祥”大药房品牌,复制满清民国药房场景,设置满医坐堂诊疗,通过现代化制药方式,让药房成为市民休闲娱乐的“歇脚亭”,成为丹东街头风景。同时,积极打造中国满族医药博览馆,让市民游客感受满药的悠久历史文化。

“韩国每年从丹东进口辽五味子500吨,加工后升值几十倍以上。”4年前,眼瞅着农民花心思栽培的辽五味子被外商从每公斤20元压价到14元,张秀君心疼不已。“再不叫响满药品牌,老祖宗留下的资源就没了!我们要让丹东五味子像宁夏枸杞、云南三七那样打响名气。”2015年,丹东药业集团有限公司在高新区投资1.2亿,建设满族医药生产基地。基地内设立辽宁满族食品药品研究院,与德国专家合作生产保健品、满族食品。响应国家精准扶贫政策,在辽东贫困山区发展种植基地,引导农民种药脱贫。建立满族药材大市场,辐射东北亚国家和地区。与大连民族大学、辽宁中医药大学等合作,开设满医专业,吸引年轻学子潜心研究满族医药事业,培养专门人才。

2016年8月30日,丹东药业集团有限公司联合中国民族医药协会、丹东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共同发起,由满族医药及健康产业知名企业及辽宁中医药大学、沈阳药科大学、大连民族大学、辽东学院等相关院校自愿组合的中国满族医药及健康产业联盟,正式在丹东成立。在谈及满族医药产业未来的愿景时,张秀君语气坚定:“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我希望丹东药业在十年内能够推出一些在满药史上具有影响力的产品,作为一家满药旗帜性企业把满药文化推出国门,走向世界!”

责任编辑:郝杰

Tags:
转发至: 分享到QQ空间 百度收藏 人人网 开心网 豆瓣网
?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环渤海财经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最新图文信息资讯
关于环渤海财经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网站地图 - 版权声明 - 杂志订阅 - 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