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前,身体状况不佳的市民伍延增入住高米店公租房,一直没固定工作的他还应聘上了物业公司的保洁员;一个月前,25岁的张艾菁以“京籍无房职工”的身份成为高米店家园的新成员;这几天,隋蕾和丈夫正要搬到高米店家园里的大居室,虽然没有户口,但她已经是来京打拼7年的“新北京人”。
从困难户,到京籍无房职工,再到非京籍的“新北京人”。过去五年,北京保障房筹建64.5万套,覆盖范围也越来越广。在飞涨的数字背后,是规划上要有7成建在地铁周边、市政配套上要同步交付、质量上要实现拎包入住的新举措。
保障范围从京籍扩展到“新北京人”
隋蕾60多平方米的公租房,每月租金只有2200多元。换作过去在市场上租房,同类户型得小3000元。“橱柜、油烟机都有。”让她更满意的是,租期更久,她一下子与市保障房中心租了3年。
她是北京第一批入住公租房的“新北京人”。今年4月,首批120套“新北京人”公租房项目启动登记。登记头一天,就引来近300位非京籍申请人排队登记。
市统计局公布数据,截至2016年底,全市常住人口2172.9万人,其中外来人口807.5万人,占常住人口的比重为37.2%。大量的常住外来人口在各行各业为北京城市建设、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也应该成为北京保障房惠及的人群。
但如何在保障房分配上兼顾公平与效率,考验着主管部门的智慧。市住建委相关负责人说,仅在公租房分配程序上,这几年就想出不少新招,采取“预分配、大摇号、先到先得、集体租赁和新职工专项配租”等多种方式。“这样一来,就能在初次分配上注重公平、困难优先,再次分配注重效率、物尽其用,不断扩大保障范围,房源分配更加科学高效。”
数据显示,2012年至今,本市通过新建、收购、长期租赁等方式,累计建设筹集各类保障性住房64.5万套,建设面积5796万平方米;全市实现竣工48.8万套,建设面积4220万平方米。在公租房和自住房以外,本市从2015年底出台市场租房补贴政策。符合条件的家庭如果自行到市场租房,还能获得一笔补贴,目前市场租房补贴在保家庭约1.4万户。
7成保障房布局地铁周边
地铁7号线上的建工双合家园项目,成为了全国首批、北京首个摘得“鲁班奖”的保障房工程。“鲁班奖”之外,北京已陆续有近600项保障房工程荣获中国土木工程詹天佑奖优秀住宅小区、北京市建筑长城杯等各种业界大奖。
奖项背后,是老百姓已经愈发关注保障房的品质、保障房住得能不能更有尊严。
“来北京打拼这些年,租房最关心的就是交通,这也是选择公租房之前最担心的。”隋蕾的话道出了几乎所有上班族的心声:公租房是不是就意味着偏远、交通不便、配套不足?
她入住的高米店家园,距离地铁4号线高米店南站大约两公里。现在,她骑辆单车奔地铁站只用15分钟。
过去5年,北京保障房有“量”的增加,更有“质”的优化,备受关注的配套设施就是其中一项。市住建委这位负责人说,本市保障房在规划选址上是优先的,70%的保障房项目布局在轨道交通沿线和站点周边区域。规划设计上,本市也建立了保障房规划设计方案专家审查机制,从专业技术角度,评审、优选、改进保障房规划设计方案。不久前出台的全国首部公租房建设与评价地方标准,更首次放开22平方米最小面积限制,让小户型公租房设计水平大幅提升。
保障房实现“拎包入住”
紧挨中关村的永丰产业基地里,正拔地而起的25栋公租房,这个名为“青棠湾”的项目,还有一个如名字一样的身份——北京公租房中第一个绿色居住区,获评三星绿色建筑。
“难得的是,该项目的主体结构内部装修均实现了产业化,前期预制、后期‘拼装’。”中国建筑标准设计研究院项目总监郝学评价,这样一来,住宅的主体结构、内装部品和管线设备实现完全分离,未来老百姓维修更换都更方便。
这种搭积木式地建造房子,能获得一大笔“收益”。数据显示,仅仅在施工中,住宅产业化就可以节约建材20%,节水80%,节能70%。而对于施工单位来说,更重要的是,住宅产业化更能节约50%的时间。
在施工过程中,北京的保障房已经实行工程实体质量第三方检验制度,施工中业主就已经能预验房;所使用的建筑材料都要实现采购备案,对应进行现场复试的建筑材料严格执行100%见证取样和送检。
新技术、新制度,带来保障房的新变化。2014年10月起,本市保障房实现绿色建筑行动、产业化100%全覆盖,目前规模已超2200万平方米。2015年10月,也已经率先实施保障房全装修成品交房,减少建筑垃圾,优化城市环境,居民配备简单家具后即可拎包入住。而在今年,工作目标和要求再提高,新纳入保障房建设计划的项目全面实施装配式建筑。
责任编辑:郝杰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环渤海财经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