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水资源协同保护与利用,确保饮水用水安全和水的供应,是深入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要内容。日前,京津冀政协主席联席会议第三次会议在天津召开,三地政协主席带领部分住京津冀全国政协委员、三省市政协委员及有关部门负责人参会,围绕水资源协同保护与利用协商议政
□记者 高原雪
水的流动性决定了治水绝非一家之事。
日前召开的京津冀政协主席联席会议第三次会议认为,水生态建设需要京津冀三地自觉打破“一亩三分地”的思维定式,确立全流域、一盘棋思想,把保护水资源作为共同的责任,坚持优势互补、合作共赢,加强水资源保护合作,积极履行各自责任,形成治水护水的合力。
优化水资源配置,增加水资源战略储备
水资源短缺是制约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要瓶颈。
天津市政协提供的数据显示,京津冀地区年均水资源总量为258亿立方米,人均水资源量240立方米左右,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1/9,由于水资源严重短缺,加之长期过度开发,水资源环境严重超载。
“加强外调水调度和利用,建立安全可靠的水资源储备格局。”省政协建议,研究制定南水北调足量供水的调度管理政策,制定中线总干渠向河湖生态补水调度管理政策,修复京津冀水生态环境。优化调度汉江水资源,充分利用南水北调总干渠,尽可能多地向北方输水,城市消纳剩余的水量优先用于补充白洋淀、衡水湖、南大港等湿地、平原河湖水系以及直接农灌,并向城市浅层地下水水源地和山前地下水漏斗、地下水库实施补水,增加水资源战略储备。
实施更加合理高效的水资源配置,构建大尺度多源互济的供水网络。省政协认为,应打破过去工程体系布局上“一亩三分地”式的格局,建立大空间尺度的水资源配置工程体系,实现多源互补、丰枯调剂。
充分利用京津冀濒临渤海的地缘优势,大力发展海水淡化技术,推动京津冀海水淡化规模化应用。天津市政协常委、国家海洋局天津海水淡化和综合利用研究所所长李琳梅介绍,利用海水淡化解决缺水问题已经是国际趋势,全球海水淡化的总能力是每天9200万吨海水淡化量,其中61%的淡化水作为市政用水。因此,她建议将海水淡化纳入水资源的配置体系,加强开发利用力度。
“现在整个海水淡化的治水成本再加上输水成本,输送到用户每吨水是5元左右,而且水质很好。”李琳梅呼吁,京津冀联合开展大规模海水淡化需求研究,进行超大型海水淡化工程技术的可行性研究论证,尽快形成可行性方案,争取国家加大支持力度。
天津市政协建议,发挥天津在海水淡化项目的丰富运营管理经验,为京津冀地区提供非常规水的供水保障。应在天津、河北沿海城市选择适宜的地方,依托电力和蒸汽资源,建设海水淡化项目。
构建协调联动机制,提升水环境综合治理能力
清水长流,润泽民生。与会代表认为,京津冀三地水资源保护与利用是一项系统工程,应尽快建立健全工作协调机制,明确部门间、地区间、流域与地方间的各方面权责关系,推进各项工作顺利开展。
天津市政协认为,京津冀区域内的水系大部分为跨省市河流,许多重要地下水水源地位于省市交界地区,水事关系错综复杂。应借鉴国内外水系流域管理的成功经验,在国家层面建立流域综合管理机制。
建立统一规划、统一标准、联合共治、共建共享的区域协调联动机制。省政协建议,应加强顶层设计,统一编制水污染防治、生态水网体系、地下水超采治理、水生态系统修复等涉水规划并实现多规合一。建立三地总河长联系制度,提升水系统治理管控能力,加快形成人水和谐的水利现代化建设新格局。
“建立协同监测体系,整合监测站网布局,更新监测手段,建立监测信息发布和交换平台,实现三地监测活动协同、高效和信息共享。”天津市政协建议,开展流域机构与三地水利、环保部门之间的定期联合执法机制,强化对水源地入河排污口的协同监测和监督执法,促进流域水污染联防联治,提高治污效率和效益。协同建立突发水污染事件联合应急处置机制,联合开展应对演练,不断提高应急处置能力,有效协调省际水污染纠纷。要按照一河一策、一湖一策的理念,制定合理的阶段考核指标,把三地的河长制考核串联起来,实行无界限考察。
发挥京津冀人才荟萃优势,共同打造科技协同框架。环境治理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科学理念和先进技术的支撑。北京市政协建议,充分利用京津冀三地科研院所云集、科技人才荟萃的智力优势,统筹三地专家科研团队,建立专家智库,开展科技交流,分享信息和技术,促进三地水安全保障科技水平的提升。大力培育和扶持各类水安全保障研究机构,推动京津冀地区协同创新体系的建设。制定水污染物排放标准及排放总量,并建立一套完整的水环境标准体系和技术指导规范。
创建信息共享平台,完善防洪排涝体系
信息是沟通的桥梁,是合作的纽带。北京市政协建议,建立京津冀三地全方位的水安全保障信息共享体系,提高跨区域水安全保障水平。在现有工作的基础上,建立信息平台,优先考虑建立防洪及雨水汛情等方面的信息共享机制。
据介绍,京津冀地区旱涝灾害频发,一方面长期干旱少水,另一方面区域防洪建设存在许多薄弱环节,如骨干河道防洪标准达标率不足,城市防洪排涝设施不完善等,发生强降雨时,极易发生城市内涝。天津市政协认为,京津冀地区应以城市为重点,以河道堤防为基础,以大型水库为骨干,以蓄滞洪区为依托,完善防洪工程体系。根据蓄滞洪区实际情况,优化蓄滞洪区规模和布局。
天津市政协建议,深入研究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洪水、干旱灾害的特点和规律,统筹上下游、左右岸、干支流的防洪设施建设,兼顾防洪减灾和蓄水兴利。天津市与河北省还应结合填海造陆调整防潮海堤布局,提高防潮标准。在城区雨水排水管网的基础上,以排涝河道和调蓄湖泊为骨干,完善滞水排泄和承纳体系,加快海绵城市建设。
节水优先,营造爱水惜水节水良好氛围
开源与节流并重,要把节水放在优先位置。与会代表认为,应强化水情教育,在全社会牢固树立水是稀缺资源的理念,营造爱水、惜水、节水的良好氛围,大力推动节水技术,最大限度提高用水效益。
“应将水资源保护利用与产业发展有机结合起来,扶持循环经济绿色产业链。”天津市政协认为,一方面要推进污水处理回用等非常规水源的开发利用,将非常规水源纳入水资源配置,优化工业等用水结构,加快推进农业灌溉、居民生活用水等节水技术推广应用。
天津市政协建议,还应在京津冀区域内综合评估,建立一体化的分级水价体系,经济发达地区要承担更多责任,对高耗水、高污染企业要实行更高的水价和涉水税率。
建立节水文化“软规则”,让生态文明成为全民意识。
天津市政协认为,制度与文化是应对水资源危机最具根本影响的两大“规则”,除了通过制度这个“硬规则”保障水资源以外,还需要运用宣传教育、道德文明等“软规则”,在全社会建立起节水护水的文化氛围。
“在相当长的时期里,水被看作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自然资源,人们只承认水所具备的自然属性,而忽视了其商品属性。我国水利工程供水实行的是公益性供水政策,人们的生产和生活用水是廉价的,这导致人们节水观念淡薄,水资源浪费严重,用水效率低下。”天津市政协认为,应重塑人与水、人与自然的关系,补上生态文明课,提高全民环保意识。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我们要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水生态环境,要像珍视生命一样珍视水资源。与会代表一致认为,应坚持以水定需、因水制宜、量水而行,充分发挥水资源的基础性、先导性、约束性作用,加快形成节约水资源、保护水环境、涵养水生态的生产生活方式,为子孙后代留下水清地绿的美好环境。
责任编辑:郝杰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环渤海财经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