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沈阳9月27日电(蒋山)26日,2017年中国沿海湿地保护网络年会暨湿地保护培训班在辽宁省盘锦市召开,会期两天。年会的主题是“沿海湿地保护与生态修复”,旨在促进湿地保护与修复技术交流、加快沿海湿地保护网络建设发展、强化网络成员湿地保护合作与责任、增强区域湿地保护管理的联动性和有效性。会议提出,要采取更加有力有效的措施,推动沿海湿地保护管理再上新水平。
国家林业局湿地保护管理中心主任王志高介绍,沿海地区湿地在我国湿地保护格局中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我国沿海11个省(市、区)分布着大量的河口、三角洲、滩涂、红树林、珊瑚礁、海草床等多种滨海湿地,面积达579.59万公顷,占全国湿地总面积的10.85%。这些滨海湿地不仅保护着我国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同时还是沿海地区3亿多人口的生命支持系统和生态屏障。国家林业局十分关心和重视沿海湿地保护工作,指导沿海6个省份出台了省级湿地保护条例,把沿海重要湿地纳入了全国湿地保护中长期规划和实施规划,加强健全了滨海湿地保护体系。“十二五”以来,共实施湿地保护与恢复项目近200个,安排中央财政资金近7亿元,恢复红树林等湿地面积4万多公顷,珍稀濒危鸟类及栖息地保护工作得到加强,部分滨海湿地的生态状况得到改善。目前,滨海区域有国际重要湿地18处、湿地自然保护区80多处、国家湿地公园23处,纳入保护体系的湿地面积为139.50万公顷,滨海湿地保护率为24.07%。
王志高说,虽然沿海湿地保护取得了一定成效,但由于沿海地区人口相对集中、经济相对发达,经济社会发展对湿地资源的需求很大,开展全面保护的难度高,滨海湿地大多面临着围垦占用、污染、过度捕捞、外来物种入侵、工业设施建设、城市化发展、旅游开发等威胁,许多湿地处于未保护的状态,导致区域内湿地面积萎缩、生态功能退化、生物多样性下降,沿海湿地保护面临的形势仍然严峻。第二次全国湿地资源调查结果显示,在2003-2013年间,我国近海与海岸湿地面积减少幅度是各类湿地面积减少最大的,如果不采取最严格、最强有力的保护措施,沿海湿地保护目标任务很难实现。因此,沿海湿地保护只能加强,不能削弱。
沿海湿地保护网络由国家林业局湿地保护中心和保尔森基金会于2015年共同倡导发起,旨在打造沿海省份湿地保护和管理长期性合作与交流平台,并促进网络成员达成协调一致的保护行动。该网络是继长江、黄河流域湿地保护网络之后,我国创建的第三个湿地保护网络,成员为北起辽宁、南至海南的11个沿海省份的湿地管理部门及保护组织。今年在盘锦召开的沿海湿地保护网络年会,是网络成立以来第三次年会。
此外,在2017年沿海湿地保护网络年会暨湿地保护培训班上,来自英国和美国的专家分别介绍了这两个国家滨海湿地修复案例,来自国内多地的湿地保护实践者分别介绍了海南省海口市湿地保护经验、上海崇明东滩自然保护区生态恢复及鸟类栖息地优化工程、黑龙江富锦三环泡湿地恢复及生物多样性保护案例、福建闽江河口湿地保护和恢复案例、辽宁辽河口湿地保护恢复案例等。
责任编辑;郝杰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环渤海财经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