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投稿 搜索:
您的位置: 主页 > 观点 > 观察与声音 > 正文

商业银行深度转型大幕开启

来源: 中国证券网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转发至: 分享到QQ空间 百度收藏 人人网 开心网 豆瓣网

当前,我国商业银行正面临数十年未有之大变局,机遇与挑战并存,回归本源、深度转型的大幕已经开启。2018年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施“十三五”规划承上启下的关键之年,商业银行将坚持稳中求进总基调,有效服务实体经济,全力防范化解风险,大力支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行业运行将呈现盈利增速提升、资产质量改善、资负结构调整、资管业务加快转型、智能投顾稳步开展等五个特征。

一、盈利增速稳步提升,指标总体有所回暖

2018年,预计我国商业银行经营进一步好转,多数指标回暖,主要驱动力源于净息差小幅回升,非利息收入增速可能企稳。银行业风险化解逐渐进入尾声,资产质量进一步改善,预计全年净利润增长6.5%。股份行利润增速仍然高于五大行,但受制于负债端的相对劣势,差距进一步缩小,预计增速为6.7%,五大行净利润增速预计为6.3%。正处于扩张期且回归本地区域的城商行、农商行预计仍将分别有12%、13%的净利润增速。

商业银行生息资产扩张稳中趋缓。在金融回归本源的背景下,银行将逐步改变以规模促收益的发展模式,预计2018年全年生息资产增速或达9%。2018年商品房销售很可能负增长,房地产投资增速下行,基建投资受地方政府债务约束趋严,在此情况下,预计2018年实体经济融资需求不如2017年强劲。同时货币政策保持稳健中性、金融强监管继续环境下商业银行扩表仍面临限制。但资本补充后有利于资产投放的增长。在风险收益权衡下,商业银行将不断优化资产结构,表外转表内促使贷款占比将进一步提升。分类型看,预计股份行、城商行生息资产增速分别为9%、19%左右,五大行为8.5%。

预计净息差企稳并小幅回升。主要由于新增资产结构中将以高收益的信贷为主,同时部分存量贷款重定价后利率也将有所提升。受债券利率居高不下且非标转标的影响,贷款市场供需紧张程度很有可能超过2017年,预计贷款利率继续上升,同时消费信贷、个人经营贷款比重的提高也有利于生息资产收益率走高。商业银行仍将面临不小的负债成本压力,但由于货币政策不会进一步收紧、监管政策都有缓冲期,负债成本进一步大幅上升的可能性也不大。银行对核心负债的竞争将更趋激烈,负债端成本控制情况将决定商业银行全年息差表现。相对而言,股份行、城商行在负债端面临较大压力,国有大行、农商行压力较小。综合来看,预计商业银行2018年净息差回升3基点。

商业银行非息收入将有所改善,预计略增2.3%左右,占营业收入比重略有下降为28%,相较2017年减少1个百分点。其中,预计手续费及佣金增长3%左右。2018年非息业务发展仍然面临诸多不利因素,但增速仍将企稳改善,主要是由于2017年中间业务收入的低基数和不利因素的缓解,即营改增下的高基数影响消失,监管政策影响继续但边际上逐步企稳。整体来看,2018年新兴中间业务收入如资管业务在非息收入中的占比将进一步下降,但仍然是重要的中收来源。投行业务方面与债券承销、非标业务相关的收入仍面临显著压力,但与资产证券化、企业走出去、国企混改、市场化债转股相关业务需求较旺。传统类中间业务收入占比有所提升。信用卡收入作为消费金融的重要载体仍将保持快速增长,占比进一步提高;结算收入受益于进出口贸易的回暖以及银行加快布局电子支付领域保持较快增长。

商业银行成本管理面临较大压力。费用管控红利不再,支出刚性增长,对利润形成小幅侵蚀,预计2018年全年费用收入比控制在28.7%,略高于2017年的28.5%。一方面,各家银行在面对市场化竞争压力时主动降低费用开支、优化人资薪酬制度、积极转型发展、提质增效;另一方面,商业银行普遍聚焦“大零售”战略,并且负债端竞争日趋加大,带来营销费用的温和上升,而商业银行主动拥抱金融科技也会带来一定的成本投入。分银行类型来看,国有大行由于网点和客户优势,费用上升压力相对不大;股份行、城商行在战略转型方面更趋积极,费用难以压降,而农商行正处于资产、人员扩张期,因此费用支出仍将稳定增长。

资产质量将进一步改善,但拨备计提对利润贡献较小。2018年不良贷款余额上升势头有望放缓,不良贷款率将延续稳中下降的趋势。从信用成本情况来看,2017年A股上市银行的信用成本进入稳中有降的态势,预计25家上市银行的资产减值损失比率同比下降2基点,银行间也出现较大分化,大行略有上升,股份行、城商行出现明显下降,同时信用成本的下降也成为银行业盈利恢复的重要因素。2018年预计各家上市银行将会继续采取稳健的减值拨备政策,部分不良爆发较早、目前生成速度边际改善的股份行和城商行仍有向下空间,但大型银行和部分股份制银行受制于新会计准则的影响,预计仍可能保持相对稳定的计提力度以提高拨备水平。按照2018年行业资产减值损失比率与2017年持平于0.63%计算,拨备计提将对上市银行利润增速贡献接近于零。

二、风险化解成效显现,资产质量稳中转好

2017年,风险化解成效显现,商业银行不良贷款规模增长放缓,不良率连续多个季度持平,拨备水平稳中有升,风险抵补能力有所提高,预计全年不良贷款率在1.74%左右,基本维持在年初水平,资产质量呈现企稳趋势。随着宏观环境稳中向好以及经济结构调整效果进一步显现,商业银行资产质量企稳向好态势仍将延续。但部分领域的潜在风险仍不容忽视,并将在一定程度上限制资产质量改善空间。

2018年,在内外部因素的共同作用下,随着中国经济转型升级中的积极因素不断累积,以及潜在信用风险释放压力减缓,商业银行不良贷款占比有望保持平稳,甚至可能会有所下降。宏观经济平稳运行有助于资产质量保持稳定。2018年,在经济工作加大力度“做减法”,坚定不移推进去产能、去库存工作的同时,根据需求“做加法”,将有助于多个层面的新动能形成。在这一减一增的过程中,全年经济增速将更加稳定,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也将有明显提高,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将在多个层面得以体现。这些都将显著改善企业生产经营状况,推动企业有效信贷需求增加,增强企业盈利能力和债务偿付能力,进而助推商业银行资产质量保持稳定。

商业银行潜在风险释放压力减缓以及较强的内部处置能力有助于保持不良资产平稳。一方面,2018年,商业银行逾期和关注类贷款下迁趋势有望继续好转,潜在信用风险释放压力有所缓解。主要上市银行2017年上半年关注类贷款占比和迁徙率分别降至2.88%和18.95%,接近2014年水平。逾期贷款占比由2015年上半年2.96%的高点下降至2.50%,与不良贷款率间的剪刀差也由1.65个百分点缩减至0.94个百分点。另一方面,商业银行适当的盈利能力、较高的拨备水平及不断拓宽的处置不良资产的措施为保持资产质量平稳向好提供了保障。预计商业银行将继续合理运用拨备资源,将核销规模维持在5000亿-6000亿的水平。

但我国仍处于结构调整和转型的关键时期,商业银行资产质量仍将面临压力。中国经济由高速度向高质量转变,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将促使部分企业信用风险有所释放。中央政治局在研究部署2018年经济工作会议指出要推动经济增长从高速度向高质量转变。短期内,经济工作仍将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的“降杠杆”、“去产能”、“调结构”为主。未来随着降杠杆的逐步推进和新一轮“僵尸企业”处置工作的启动,部分潜在风险将逐步释放。尤其是一些生产技术落后、市场前景黯淡的高负债率企业,通过关停、破产重组等措施同步实现“去杠杆”和“去产能”目标后,将会对银行信用风险造成一定压力。

房地产市场缩量调整对商业银行资产质量平稳运行存在一定影响。2017年以来,监管部门对房地产的调控不断加码,随着房地产市场步入调整期,行业政策持续收紧,房地产市场销售步入下行通道,部分企业资金回笼速度开始减慢。同时,房企在国内的融资也受到较严格的限制,增量资金来源受到限制。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预计未来对房地产市场的相关政策难以出现大幅度调整,短期内市场景气程度改观的余地不大。因此,部分负债率较高的中小型房企将面临较大资金压力。

东北和中西部内陆地区不良贷款运行状况仍存在不确定性。在不良贷款整体向好的同时,不良贷款区域分化较严重,不良贷款增速呈现出东南沿海地区低,东北和西部内陆地区高的态势。从不良贷款率变动情况来看,浙江、江苏等东部地区信用风险前期暴露相对充分,经过一段时间调整,目前不良贷款率已经开始明显下降。而在经济基础较薄弱、落后产能相对较多、国企改革难度较大的东北地区信用风险释放仍将持续,不良贷款率上升压力较大。同时受到煤炭等资源型产品价格波动影响,对自然资源依赖度较高的西部地区而言,资产质量运行态势仍不明朗。

总体来看,2018年宏观环境稳中向好,经济结构调整的效果开始显现,潜在风险释放压力减缓。虽然局部领域潜在的风险可能会产生一定负面影响,但商业银行资产质量整体稳中向好的趋势不会改变,预计全年不良资产率将落在1.70%-1.75%的区间。

三、表外资产继续回表,负债压力依然不减

2017年,在经济运行逐渐企稳、货币政策从宽松转向中性、金融去杠杆持续推进、金融监管趋严等外部环境显著变化下,商业银行经历了从“资产荒”到“负债荒”的转变,资产规模增长放缓,资产负债结构发生显著变化。受监管去通道、限错配、抑套利的影响,商业银行显著压缩同业资产、应收账款投资等非信贷资产配置。受债券市场低迷、利率显著上行的影响,加之地方债置换的挤压,商业银行配置企业类债券的意愿下降。在同业和企业类债券资产占比下降的情况下,信贷在整个资产中的占比小幅上升。

2018年,中国经济增速小幅放缓但仍平稳运行,货币政策将保持稳健中性,金融去杠杆持续推进,市场利率仍居高不下,商业银行资产负债配置大体延续2017年的格局,具体表现为以下四个方面特征。

一是非标回表继续,表内融资需求进一步上升。2017年以来,受监管去通道、限错配的影响,理财投资非标债权余额已经开始下降。截至2017年6月末,银行理财投资非标债权余额为4.58万亿元,较上年末下降了5000亿元。2018年,金融强监管继续,特别是即将实施的资管新规在限制期限错配、禁止资金池等方面对理财非标投资进行了十分严格的限制,新增非标投资困难重重,预计银行理财的非标债权余额将会以更快的速度下降。这些融资需求中的大部分将依靠表内信贷来对接,预计信贷资产在其他存款性公司总资产中的占比可能进一步上升2-3个百分点,贷款利率也很可能延续今年以来的上行趋势。

二是新增个人住房贷款明显回落,消费、小微贷款稳步发展。受棚改货币化的影响,此轮房地产繁荣周期超出以往,并带动个人购房贷款规模扩大。2018年,在楼市调控从严的大环境下,随着三四线城市商品房销售的冲高回落,整体商品房销售同比增速大概率负增长,个人住房贷款需求明显下降。目前商品房销售和个人购房贷款余额增速都已经从高点开始回落,参照以往经验,预计这两者都将在2018年达到底部。简单假设这一轮房地产周期的底部值和上一轮差不多,照此估算2018年新增个人住房贷款约3.3万亿元,较今年大约减少8000亿-10000亿元。个人购房贷款需求显著回落将导致部分短期消费贷款增速趋缓,商业银行为提高资产收益将逐步加大对信用卡、消费金融等领域的投放力度,预计真正的个人短期消费贷款和小微信贷有望稳步发展。

三是信用债配置难有明显上升。2018年,一方面是表外转表内、非标转标的需求进一步上升,银行需要对这部分融资需求留出一定规模;另一方面预计债券市场整体仍较低迷,难有明显起色,债券市场利率居高难下。在此情况下,银行配置债券的动力不强。2018年地方债置换的压力依然不小,考虑到地方债的免税因素,以及央行将其纳入了质押债券范围,银行投资地方债的吸引力上升,这将进一步挤压银行投资信用债的空间。部分信用债违约事件的发生,将会进一步降低银行配置企业类债券的意愿。

四是存款增长依然乏力,负债期限趋于拉长。2018年,继续受总体流动性可能偏紧、金融去杠杆继续、存款分流压力不减等因素的影响,商业银行存款增速依然乏力,但考虑到政策不会进一步收紧,2017年存款基数已经较低,加之新的流动性管理办法引导银行发展稳定负债,2018年存款增速也不会继续显著放缓,预计其他存款性公司总负债中的对非金融机构及住户负债余额同比增速保持在7%-8%左右的较低水平。银行将持续强化非存款负债的拓展,同业负债继续承压,标准化程度高且不能提前支取的同业存单有望继续保持快速增长。长期来看,在强监管成为常态、限制期限错配、强调防范流动性风险的推动下,特别是新流动性管理办法引导银行加大对长期稳定负债的配置,预计商业银行负债期限有逐渐拉长的趋势。

四、新规重塑行业生态,资管转型驶入快车道

2017年11月17日,央行联合银监会、保监会、证监会、外汇局发布《关于规范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具有顶层设计意义。回顾商业银行资管业务发展,表现为增长逐步回归理性,但转型发展仍旧任重道远。截至2017年三季度末,商业银行理财规模同比增速连续八个月放缓。其中表外理财存续委外规模较去年同期下降逾万亿元,同业理财规模也比年初减少两万多亿元。与此对应的是,商业银行理财净值型产品占比不足10%,转型进展缓慢。非标虽然有所减持,但通道类业务占比相对较高。此次资管新规重点从产品端、销售端、运营端、投资端和管理端等方面重塑商业银行资管业务发展新生态,助推商业银行资管转型进入快车道。

《新规》明确资管业务定义与资管产品分类,产品结构面临转型。未来商业银行六万多亿元的保本理财将面临调整,新增公私募产品划分也给传统业务带来一定的挑战,而分级产品设计也将倒逼商业银行产品结构调整。《新规》界定投资者标准,客户对象与门槛面临新的调整,特别是从不特定社会公众和合格投资者的角度对投资者进行了重新的界定,造成商业银行此前投资者分类所对应的具体业务,在新的投资者内涵下面临调整。净值化管理与规范资金池,打破刚兑回归资管本源。金融机构对资产管理产品要实行净值化管理,同时不得开展或者参与具有滚动发行、集合运作、分离定价特征的资金池业务,从而达到打破刚性兑付的目的。《新规》禁止多次嵌套与通道,严格非标与委外重构投资方式。目前商业银行非标投资规模近5万亿元,个别小行理财产品中非标投资占比基本达到上限。而委外规模也超2万亿元,对于商业银行理财产品净值的稳定帮助很大。子公司设立趋向明显,主体地位确定下渠道面临新变革。设立资管子公司有助于商业银行理财主体地位的确立,同时客户部门也将演变成全市场代销体系,资管业务渠道面临新的变革。

展望未来,在监管趋严的总基调下,对于商业银行资管业务而言,合规转型应该成为未来资管业务转型的前提和宗旨,在合规的基础上,商业银行迫切需要推进转型进程。

一是推动业务结构转型,加快直接融资市场业务设计与布局。当前我国直接融资占比还比较低,未来发展潜力较大。而新规也指出未来将更多的鼓励金融机构通过发行资产管理产品募集资金支持国家重点领域和重大工程建设等领域。据此,商业银行应充分把握直接融资市场发展带来的机遇,非标受限下加快直接融资市场的业务设计和布局,实现业务结构转型。在进一步丰富完善资产证券化产品体系的同时,加快债转股推进,扩大有效供给,提高资管业务运行效率。

二是加强主动管理能力的提升,提高资产配置效率。统一监管大趋势下,产品业绩终将成为衡量资管机构优劣的首要标准,而净值化管理和标准化资产的提升也将倒逼商业银行加快向主动管理型银行转变。未来资管行业必须深度研究债券、股票等标准化产品,提升对大类资产市场走势的研判能力,不断增强主动管理能力以提升资产配置效率,从而打造核心竞争力。

三是实现资管与财富管理业务的结合,拥抱渠道变革新形势。净值化转型将从根本上改变客户对银行理财产品的认可模式,不仅影响到银行的资管部门,对银行的客户部门也是将带来新的挑战。子公司化后也将带来渠道的变革,构建银行客户部门的全市场代销体系,更是考验资管部门构筑客户粘性的渠道营销能力。目前银行资管业务产品与客户真实需求匹配度较低,其中资管部门与客户部门,资管业务与财富管理业务发展不均衡是重要原因。未来需要将资管业务与财富管理业务相结合,充分发挥客户和渠道的优势,引导资管业务开发创新契合客户需求、具有市场竞争力的产品。

五、积极布局智能投顾,强化合规稳健发展

2017年,商业银行智能投顾业务稳中有进,最早布局智能投顾的商业银行取得一定成绩。招行“摩羯智投”规模在2017年10月底突破80亿元。同时新入局者络绎不绝。2017年5月,兴业银行上线“兴业智投”;2017年11月,工行宣布上线“AI投”。商业银行在战略层面给予智能投顾高度重视,智能投顾成为各大银行实施相关战略的重要抓手。商业银行充分利用自身优势,注重内部合作协同。例如,招行与浦发均通过跨部门共享数据的方式,实现智能投顾业务快速布局。银行注重分步实施发展目标,当前摩羯智投和财智机器人分别处于各自发展规划的成长阶段和起步阶段。

当前商业银行发展智能投顾也面临困难。首先是盈利困难,业务结构及同质竞争,可能使商业银行智能投顾陷入盈利困境。其次是客户困难,商业银行仍未寻找到增强客户黏性的有效方式,已激活客户可能再次“休眠”。再次是技术困难,商业银行智能投顾的研发人员较少、专业知识不足,尚无法有效满足功能升级带来的技术研发需求。进一步地,商业银行智能投顾面临数据困难。外部数据种类繁多,使得商业银行拓展外部数据的成本高、难度大、效率低。此外,商业银行智能投顾还面临风控困难,与业务范围、资产种类及服务人群相关的风险防控将成为商业银行面临的最大困境。

商业银行开展智能投顾也可能存在一定风险。比如,保本承诺风险,因为保本承诺与《证券投资顾问业务暂行规定》中的有关规定相违背;代客决策风险,《证券投资顾问业务暂行规定》明确指出“不得代客户作出投资决策”;资产违规风险,商业银行很可能将不良资产纳入“资产池”,抑或将风险高的资产组合推荐给风险承受能力低的客户;数据采集风险,商业银行拓展外部数据时可能会违背《网络安全法》关于个人隐私保护的相关规定。

展望2018年,“率先吃螃蟹”的商业银行将继续保持先发优势。此前在市场上已经推出智能投顾产品的金融机构,具有最先获得智能投顾资质的优势。监管细则出台有利于商业银行智能投顾业务发展。诸多不合规平台将被限制进入智能投顾领域,随着监管细则出台,商业银行将成为开展智能投顾的中坚力量。不同规模商业银行将进行智能投顾模式细分布局。国内智能投顾将围绕“辅助决策模式、通道服务模式以及智能推荐模式”开展细分布局。资管能力将决定商业银行智能投顾业务发展前景。智能投顾本质还是提供投资顾问服务,投顾效果完全依赖于商业银行的资管能力。

为推动智能投顾业务积极稳妥发展,商业银行要充分调动内部合作积极性,加强数据共享,按照阶段发展策略实施稳健经营。同时加强技术应用及人才建设,实现差异化发展。同时,商业银行应针对智能投顾中的盈利、客户、技术、数据及风控困难,着力给出解决措施。此外,商业银行要规划好牌照申请事宜。长期来看,商业银行智能投顾应着重做到“三个合规”,即产品合规、操作合规以及数据合规。产品合规上,排除政策限定之外的产品;对代销产品进行重点审查;做好客户风评,推荐与客户风险承受能力相当的产品。操作合规上,坚持“最终投资决策由客户本人执行”的原则;不应向客户承诺或保证投资收益;应向客户充分说明调仓依据。数据合规上,不急于追求“千人千面”;合法开展外部数据拓展及个人信息交易;将产品使用权与个人隐私权相结合。

商业银行在开展智能投顾时,还要做到“六个应当”:应当深入调研智能投顾行业现状,合理预判智能投顾发展趋势,制定具体实践方案;应当加强部门协调,明确各部门职能分工,充分发挥各部门优势,组建复合研发团队;应当分阶段实施智能投顾布局,引入创新实验机制,制定可行试错政策及合理盈利模式;应当明确客户定位,做好客户分层,做好产品分析及模型研发;应当明确技术及数据需求,通过外部合作及内部研发,攻克技术壁垒、弥补数据劣势;应当紧密联系监管部门并按照具体政策,明确智能投顾风险类型,提前做好风险防范。

(原标题:商业银行深度转型大幕开启)

责任编辑:郝杰

Tags:
转发至: 分享到QQ空间 百度收藏 人人网 开心网 豆瓣网
?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环渤海财经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最新图文信息资讯
关于环渤海财经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网站地图 - 版权声明 - 杂志订阅 - 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