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在共享单车的发展中承担着引导者、监管者、协调者的角色。这个角色是非常关键的。
最近,一组“单车坟场”的图片在网上被围观。摄影师吴国勇用半年时间,走访20多个城市,拍下许多个共享单车坟场。这背后的数字是:短短2年多时间,共享单车在中国各大城市集中投放量超过2000万辆,在许多大城市的闹市区已车多为患,令市民不堪其扰。
从打出环保经济、共享经济牌,号称解决最后一公里的出行痛点,到沦为“无处安放”的垃圾,成了城市生活的“痛点问题”。舆论矛头所向,是竞争者的无序、资本的不理性、一些创业者的不克制……颇有一番“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感觉。这些都没错,但既然是城市管理的一部分,恐怕不能缺少政府管理部门的反思:是不是反应速度不够快?反应手段不够准?该尽的责任没尽好?
共享单车出现后,个别地方的管理姿态就有点“游离”:一抓就死,一放就乱,好像又陷入这个怪圈。如果说在过去,遇到某个新生事物,边走边看、边规范边发展,是没有问题的。但在共享单车上,资本的律动速度太快了,“互联网+”的节奏太快了,还是一停二看三通过,明显跟不上了,等到你研判差不多,矛盾就坐大到无法掌控的边缘了。
还有一点值得注意,到了地方,针对性的制度设计跟不上。比如2017年8月交通运输部会同有关部门共同起草了《关于鼓励和规范互联网租赁自行车发展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体现了对共享单车的支持与宽容,就规范停车、押金退还、单车骑行安全等有一些表述。在这些原则性态度之外,到地方政府那里,对于控制单车的数量和规模、划定特定区域投放、管理投放主体的秩序责任,都需要一系列举措针对性地快速响应。
在这一点上,各地差距明显。一些大城市反应速度还算比较快,但很多二三线城市则不然。一是很难快速形成协同性政策;二是地方政府之间协调力不够,各管一段,责任不清,或者到了区一级政府明显没有协调能力,导致了投入规模和节奏、停放位置监管等关键问题跟不上。
这些年我们常说一句话:该找市长的找市长,该找市场的找市场。现在的问题是,有些该由政府跟随市场快速参与治理的事,政府没有及时出现。然后出现问题了,大家就使劲埋怨市场。你想想,在数十个品牌快速抢占市场、捉对厮杀的时候,你指望资本的超级理性?你指望市场的大局意识?政府在共享单车的发展中承担着引导者、监管者、协调者的角色。这个角色是非常关键的。
共享单车刚出来时,是打着“解决出行痛点”招牌的。为什么“解决痛点”的都沦为了痛点?值得反思的是,当社会痛点、服务软肋不断“坐大”的时候,政府反应速度是否足够快,足够互联网化,能否从最顶端抓住矛盾核心,避免问题持续蔓延。
互联网时代,政府部门需要在动态中判断、发展演进中管理,也需要非常强烈的“用户思维”“迭代思维”。在出行需求逐年扩大、资本奔跑不断加速、各行各业快速互联网化的背景下,始终把握城市治理的主动权,既开放搞活,又规范秩序;既有所担当,又不胡乱扼杀。政府看得见的手,需要更积极有效地“安放”。
毕诗成 来源:中国青年报
责任编辑:辛欣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环渤海财经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