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和浩特全面停止房地产去库存 多地或跟进
楼市先锋呼和浩特再创首例。
在2014年的上一轮调控中,全国率先取消“限购”的呼和浩特市,又成为了这一轮房地产调控中,首个喊出“全面停止房地产去库存调控措施”的城市。
近日,呼和浩特市在其官方网站上挂出《我市将多措并举调控房价稳定房地产市场》的通知,明确把“稳地价、稳房价、稳预期”作为调控总体目标,全面停止去库存调控措施。同时,将保证全年土地供应量达到5000亩,其中普通商品住房供地比例不低于70%;加大保障性住房供应力度,继续落实商品住房开发项目配建3%的公共租赁住房任务。
对此,住建部住房政策专家委员会副主任顾云昌表示,一些过去库存量较大的城市和部分三四线热点城市,目前的去库存任务已经基本完成。在因城施策背景下,或将有更多城市跟进退出去库存政策。
楼市“高烧”
据了解,此次呼和浩特市文件提出,要把“稳地价、稳房价、稳预期”作为房地产调控的总体目标,采取四方面措施调控房价,稳定房地产市场。
具体来看,包括全面停止房地产去库存调控措施、加快解决房地产项目遗留问题、加大房地产供应量和加大整治房地产市场秩序力度四个方面。
其中,“全面停止房地产去库存调控措施”的表述,是2016年开始的本轮调控中,首次见于地方公开表述,因而受到广泛关注。
2016年5月,呼和浩特市出台了房地产去库存工作实施方案,推出了实行购房补贴、推动回迁安置货币化和放宽落户和户口迁移限制等多个优惠政策。
在购房补贴上,该方案提出,个人和家庭购买首套房每平米补贴200元,购买商办、二套、90平米以上住房每平米补贴100元,单位组织团购50套以上住房每平米补贴100元。
政策推动下,呼和浩特去库存得以加速。尤其2017年下半年以来,楼市持续火爆。
1至7月,呼和浩特市商品房累计销售面积167.1万平方米,同比增长40.4%;商品房累计销售额为121.9亿元,同比增长86.9%。
而从销售价格来看,国家统计局发布的7月数据显示,呼和浩特新建商品住宅销售价格环比涨幅2.4%;同比上涨11.8%,环同比涨幅均在70城中位列前十。
上述房企人士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他所在的全国规模前十的房企,在呼和浩特市的所有项目,除了个别楼盘外,都没有现房。
火爆的销售拉动下,易居研究院数据显示,呼和浩特市去化周期仅为10.5个月,是该机构有记录以来的最低值。
另一方面,呼和浩特的房地产开发投资则持续低迷。
根据呼和浩特统计局发布的数据,上半年该市的房地产开发投资额和房屋施工面积分别同比下降了35.3%和12.8%。其中,住宅开发投资额和住宅施工面积的下降幅度则分别达到了37.6%和10.3%。
对此,呼和浩特统计局分析称,房地产新入库项目的减少与大部分房地产项目开发已进入开发后期收尾阶段,后续投资乏力。而商品房销售市场呈现快速增长的态势,则主要受土地价格上涨和市场对房价上涨预期的影响。
多位受访人士均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市场供求关系发生逆转,是呼和浩特市此次提出“全面停止房地产去库存调控措施”的最主要原因,上述实施方案的优惠措施也将迎来终结。
酝酿调控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注意到,与一线城市供给不足导致的供求失衡不同,呼和浩特市的供需失衡主要源于需求刺激,当地的住宅供给则在近年来不断加码。
易居研究院的数据显示,2010年到2014年,当地新建商品住宅年供应量均未超过160万平方米,而2018年的前七个月,商品住宅供应量已经达到了190万平方米。
需求刺激带来的火爆楼市,也引起了各方对呼和浩特楼市后续发展的担忧。
2017年底,在呼和浩特房价快速上涨的初始阶段,呼和浩特工商联房地产商会秘书长刘洋就曾在一次活动上指出,“目前呼市楼市躁动,房价出现泡沫隐忧”。
刘洋指出,呼和浩特新城区人口不足200万,居民可支配收入低,收入通道和收入来源均较单一,未来可预期收入不足。呼市产业结构缺乏人口持续流入的动力,第三产业落后,缺乏影响房价上涨的可持续性。”
而上述房企人士也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随着一二线城市调控收紧,2017年以来大型房企纷纷进驻呼和浩特市。不仅在呼和浩特市重点发展的南部抢地,在过往发展较差的城北,也有恒大、碧桂园、富力等多家龙头房企拿地,地价上涨成为推高房价的重要原因。
因此,此次呼和浩特官方提出稳地价、稳房价、稳预期,也被认为是规避楼市泡沫风险的必要之举。
“很多城市实质上都已经进入了补库存阶段,呼和浩特是其中的一个典型。”易居研究院智库中心研究总监严跃进指出,类似东北、山西、四川、宁夏等省市区域,未来房价也会上涨,部分去库存的政策会减少,相对应地则会增加很多补库存的政策,包括积极供地和进行限购等措施都会出台。
实际上,呼和浩特市的调控措施已在酝酿。
上述当地房企人士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虽然呼和浩特市内尚未有统一的限购、限价等措施出台,但当地部分项目已经被政府部门要求售价必须限制在万元以内。
责任编辑:乔慧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环渤海财经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