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席评论
□张西流
酒类行业相关企业正在加速登陆资本市场。11月13日,华致酒行IPO获通过。几天后,中国四大名酒之一的西凤酒却临时撤回IPO申报材料,突然间卷入“塑化剂风波”使得西凤酒IPO之路再生曲折,而白酒行业此前的“塑化剂风波”也被旧事重提。
(11月21日《北京晨报》)
突然曝光的年份酒塑化剂含量超标,不仅让西凤酒陷入危机,也让西凤酒上市之路蒙上一层阴影。由此,也让“塑化剂风波”,再次成为舆论焦点。我国著名白酒评委张志刚曾向媒体透露,截至目前,年份在两年以上的白酒,无论品牌,凡是送检的几乎都存在塑化剂问题。专家提醒,作为一种环境内分泌干扰物,长期摄入过量塑化剂,会损害男性生殖能力,促使女性性早熟以及对免疫系统和消化系统造成伤害。然而,塑化剂问题积重难返,暴露出了对白酒行业的监管缺位,同样缺位的还有白酒塑化剂“国标”。
不可否认,对于白酒中的塑化剂含量,过去根本没有检测标准。2012年,酒鬼酒被曝出塑化剂超标2.6倍,随后引发了白酒行业集体地震。基于此,有关部门“临时抱佛脚”,炮制出了一个“临时标准”。2013年4月,中国食品工业协会白酒专业委员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马勇透露,由国内外近十家食品检验权威机构、科研机构、研究中心共同研究制定的白酒塑化剂标准将在两个月内出台。相比“临时标准”,新标准的含量指标将有较大幅度放宽。标准放宽,表明一些塑化剂超标的白酒,将成为“合格产品”。
然而,即便是这样一个饱受行业诟病的白酒塑化剂检测标准,时至今日仍然未能出台。若一个行业无标准可循,那么企业产品的合格性无法确定,消费者的信心也就无从谈起。虽然目前世界上尚无塑化剂限量标准,但一些国家和地区的规定是可供参考的。比如,台湾地区的《食品器具容器包装卫生标准》塑胶类中规定,塑化剂溶出限量标准为1.5ppm以下,而食品中则不得添加。按照惯例,目前各国可容忍的是体重为60公斤的成人每日摄取量范围为1.2-8.4毫克,这样的含量标准内,人体会将其以尿液、粪便形式代谢出体外。
可见,西凤酒上市“夭折”,缘于塑化剂标准“难产”。这显然值得管理部门反思。不管是为维护白酒企业利益,还是为了国内白酒产业的振兴,终究都抵不上保护一代人的健康更为重要。靠低标准、软监管建立起的表面繁荣,非但不能充当食品安全的“救世主”,反而可能会被理解为放纵的产物。因此,对白酒塑化剂“国标”进行修改和严格化,并抓紧出台实施,进一步完善对白酒产业制度化的保障和监管,显得十分迫切。
责任编辑:辛欣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环渤海财经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