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投稿 搜索:
您的位置: 主页 > 新闻 > 环渤海 > 正文

山西:从治山治水到治穷致富的变迁

来源: 山西经济日报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转发至: 分享到QQ空间 百度收藏 人人网 开心网 豆瓣网
fdb58845c7d521c9a1640703aa23d356.jpg

一座座荒山变成绿海,一条条荒沟换上绿衣。图为阳高县大泉山。 本报记者 张云 摄

7月23日,正是三伏天大热时节,阳高县燕窝村村民李恒正在杏树地里施肥保水,再过几天,他家的12亩大接杏就要开园了。“一亩杏树能卖3000块钱,12亩能卖4万块钱,现在我的腰包鼓起来了”。老李之所以高兴,是因为曾经跑土、跑水、跑肥的“三跑田”经过水土保持治理,如今成了增收致富的“刮金板”。

水土流失往往与贫困相伴,在推进水土保持治理中我省还推广了双季槐、油牡丹、翅果油等经济树种,亩均收入4000元以上,既治理了一方水土,又发展了一方产业。

作为全国水土流失最严重的省份之一,水土流失面积10.8万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69%。近年来,我省大力开展水土保持重点工程建设,统筹治山治水,协调增绿增收,水保生态建设让山川焕颜、水土重生。

治理水土流失筑起生态屏障

“这几年荒山治理得越来越好,我们的生活也越来越好。”吕梁市石楼县南沟村村民刘汉新的家就建在一条深沟里,说起这几年最大的感受,他首先提到的就是水土流失治理。

“荒山披绿衣,沟壑变耕地”,这种景象在曾经水土流失严重的晋西北黄土丘陵沟壑区到处可见。穷山恶水变青山绿水,得益于政府对水土流失的不懈治理,更得益于我省对水保生态扶贫的高度重视。

我省境内地形复杂多样,晋北风沙区、晋西北黄土丘陵沟壑区、吕梁山南部黄土残塬沟壑区、太行山土石山区以及汾河上游是土壤侵蚀严重、集中连片的水土流失区。

水土流失造成了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冲毁土地,破坏农田;剥蚀土壤,减退肥力;堵塞河道、淤积水库……水土流失也严重破坏了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是众多贫困县贫穷的“穷根”。

为治理水土流失,早在上世纪50年代初,我省各地就发动和组织群众开展水土保持工作,并涌现出阳高、平顺、右玉等闻名全国的水土保持先进典型。右玉县经过几代人治山治水,水土流失治理度由原来不足0.3%提高到61.2%。不断改善的自然生态环境为发展生态文化旅游业提供了美丽资本,昔日风沙肆虐的不毛之地,如今成为了全国闻名的生态旅游区。

“水土流失是广大山区长期贫困的一个重要原因,近几年来我们大力开展水土保持重点工程建设,有效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增加了粮食产量和农民的收入。”山西省水利厅水土保持处调研员张鹏说。

保住绿水青山才有金山银山

进入夏季,雨水逐渐多了起来。7月22日,又是一场雨,阳高县大泉山,绿油油的山坡上,淡淡的草香沁人心脾。水土流失治理“锁”住了这里的山和水,生态变好了,脱贫路宽了!对比过去,当地村民感慨万千。

“山山和尚头,处处裂嘴沟;十年九不收、谁见谁发愁。”当地人曾经这样说。

大泉山不高,海拔只有1200米左右,属于燕山山脉的余段,境内沟壑纵横,土地贫瘠。从上世纪50年代至今,借助小流域治理,通过产业与水保生态相结合,科学推进水土治理。目前已造林6万多亩,森林覆盖率超过80%,丰润了山色,改变了生活。

水,是生命之源;土,是万物之本。作为全国水土流失较为严重的省份之一,我省一方面坚持以小流域为单元,扎实推进国家水土保持重点治理项目的实施,探索适宜山西特色的水土流失治理模式。另一方面,通过坡耕地修建水平梯田,沟道建设淤地坝、治滩整地,荒山荒坡植树种草等方式,因地制宜、综合治理,合力推进水土保持工作。

在繁峙县,“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标牌跨越几个山头更格外瞩目。依山而造的梯田,随着山势起伏,一层一层从山脚盘绕到山顶,错落有致,极目葱茏。

眼前的盎然绿意,让人难以将这里和昔日“荒山不长草,风吹石头跑”的场景联系起来。随着一座座荒山变成绿海,一条条荒沟换上绿衣,这片昔日的黄土地,正焕发着勃勃生机。脱贫攻坚和水保工程的统筹推进,极大地调动了群众保护生态、建设生态的积极主动性,也使水保项目的效益不仅仅表现在水土流失综合治理上,还实现了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农村发展的目标,真正让绿水青山变成了金山银山。

绿色成为蓬勃发展的底色

多年来,我省一直秉承“水保要让农民得实惠享成果”的理念。在永和,探索出坡耕地改造、坝滩联治、经济林栽植、荒山造林、设施改善“五位一体”的水保生态综合治理模式,水土流失治理度达68.17%;在榆社,通过实施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建设工程、坝滩联合整治等项目,为当地实施“生态立县”战略奠定了基础,治理水土流失面积230平方公里,增加林草覆盖率21.48%。

针对区域水土流失面大、治理资金紧缺等难题,我省整合各类资金,大力开展集中连片治理,良好效果有目共睹。大同、朔州各县区将水保重点治理项目与当地生态治理相结合,总体规划、连片治理、规模推进,建成130多处集中连片、规模宏大的万亩以上生态防护工程。

在发动千家万户治理千沟万壑的同时,我省持续推进水土保持重点工程项目,2012年以来,全省水土保持重点工程项目建设资金年均投入5亿多元,年均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00多万亩,成为带动全省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的龙头。

据省水利厅水土保持处处长管化冰介绍:“截至2018年年底,全省共治理水土流失面积6.84万平方公里,水土流失治理度达到63%,水土保持生态建设成效显著。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美了生态、富了百姓,更为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带来了巨大的动力源泉。这满眼的绿意,将为三晋百姓带来更多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责任编辑:辛欣

Tags:
转发至: 分享到QQ空间 百度收藏 人人网 开心网 豆瓣网
?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环渤海财经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最新图文信息资讯
关于环渤海财经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网站地图 - 版权声明 - 杂志订阅 - 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