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环境
“浓度监测更契合百姓感受”
【报告变化】
全年二级和好于二级以上天数,2008年达74.9%,2009年达78.1%,2010年和2011年都达到了78.4%。此前四年,北京一直用二级和好于二级以上天数,评测空气质量。但今年,这一指标未写入年度计划,代之以“主要污染物浓度”。与此同时,从未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露过面的PM2.5、臭氧,也首次被列为重点监测内容。
【解读】
市政协委员、北京化工研究院教授级高工朱良表示,目前,环保部正在制订新的空气质量“国标”,空气质量监测将启用新的评价体系,PM2.5和臭氧等污染物监测将写入新的评价体系中。在这样的背景下,北京没有像往年一样,按照现行的空气质量监测标准,设定2012蓝天指标增加值;而是用“主要污染物浓度”代替蓝天指标,同时明确监测臭氧和PM2.5,“一方面,尽量贴近新‘国标’;另一方面,百姓对PM2.5有了更多的认知,而二级天数监测结果与百姓感受有差距,浓度监测更契合百姓感受。”
■ 交通
“最后一公里”为治堵突破口
【报告变化】
2008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公交优先战略;2009年,新增行政手段——交通限行;2010年,再增价格杠杆——差别化停车收费开始实施;2011年,包含此前疏堵“三驾马车”(公交、限行、‘限停’)的综合治堵方案出台,行政治堵手段再次强化,实施小客车总量调控,购车先摇号。今年首次在报告中回应“换乘不便”这一乘客质疑焦点,要求治堵“以公交线网调整和换乘条件改善为突破口”。
【解读】
北京市人大代表、北京商业管理干部学院教授、市交通委立法顾问强磊表示,最近5年,两条治堵路径并行:治,行政强制手段越来越严格,先是限行,后是总量控制购车摇号;理,建设轨道等公共交通体系,中心城区停车位涨价等等。“行政强制手段不可能长期实行,方便快捷的公共交通体系才是治堵之道,这是国际大都市早已验证过的治堵经验,”他说,这五年,行政手段为公共交通体系,赢得了建设时间。
但目前,公交网线、地铁里程数都已达到了一定规模,可另一个问题变得迫切,由于换乘体系等细节,公共交通对部分有车族没有吸引力,“公交和公交、地铁和公交,如何零换乘,这个交通微循环问题,也就是‘最后一公里最后10分钟’问题,是今年的治堵重点,所以被政府工作报告列为治堵突破口”。(记者 王殊)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环渤海财经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