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投稿 搜索:
您的位置: 主页 > 新闻 > 环渤海 > 正文

太原理工大除名“海不归”(2)

来源: 中国新闻周刊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转发至: 分享到QQ空间 百度收藏 人人网 开心网 豆瓣网

劝归

“学校一直在想办法让这些人才回来”,太原理工大学外事处负责人吴长建说,之所以到现在才取消编制,和太原理工大学采取的感召政策有关。

为了给滞留国外的人一个“台阶”,太原理工大学一直保留着103名出国逾期不归人员的编制、档案和公职,但是工资停发。

吴长建说,1986年国务院批转的《关于出国留学人员工作的若干暂行规定》明确规定,未经批准逾期不归的,一年内停薪留职,一年后是否保留公职,视不同情况由派出单位决定。“当年往发达国家外派留学生时,最担心的就是‘人不回来’,所以这些限制规定一般都执行得较严。因此根本不存在什么保留编制‘吃空额’的事情。”

在人才资源远不如北大、清华的太原理工大学,最终选择了争取这些滞留海外的人才回归学校的做法——长时期保留公职。

吴长建记得,从十多年前开始,逢年过节,外事处的姓赵的老处长就带着他们到滞留者家中拜年。有时还要给能联系上的滞留者寄贺卡、发邮件,甚至想各种办法直接打电话。“但效果不是很好,还是没什么人回来”。

逾期不归的现象1996年以后开始改观。

吴长建说,1996年,国家成立了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公派出国留学要按照“个人申请、专家评审、平等竞争、择优录取、签约派出、违约赔偿”的制度化程序进行,留学前要缴纳好几万保证金,违约还要缴纳好几万违约金,再加上国内这几年经济发展比较快,大环境好了,滞留国外的现象也越来越少。

“从2001年开始到目前,太原理工大学公派人员几乎没有滞留国外的情况发生了。”

教育部官员的讲话证实了上述说法。

据中国网报道: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秘书处刘京辉秘书长在教育部2009年第6次新闻发布会上公布:中国公派留学生规模从1996年的每年不足2000人已增至2009年的每年12769人。在应回国的45553人中,实际回国了44555人,按期回国率达到了97.81%。这比1996年以前有了很大的提升。

太原理工大学的“怀柔”策略并非完全没有效果。据《中国新闻周刊》了解,该校一些滞留人员至今仍和学校保持着联系,有的甚至回到母校讲学。据刘光焕介绍,逾期未归并非“不相往来”。部分逾期未归人员为太原理工大学的发展作出过重大贡献,尤其是在科研项目的合作、国际交流平台的搭建以及学术前沿的介绍上作用显著。

学校坚持怀柔策略还有一个原因, 1996年前出国的滞留人员的学费资助大部分都来自教委和省教委,而真正太原理工大出资的几乎没有。

“相当多的人已经把学费交还给大使馆了,本来钱数就很少,才1年的学费,大约几千英镑。”吴长建说

不欠学校钱,加上学校也很“客气”,很多滞留的人甚至能经常回学校,双方“心照不宣”。

2011年5月的一天,吴长建甚至在校园里碰见了1991年就从理工大学出国的谷丰收,谷丰收现在已经是英国哈德斯菲尔德大学高级研究员、曼彻斯特大学教授。如今他被太原理工大学聘为机械工程学院的高级专家和教授。

在太原理工本次解除职位的103人名单中,已担任澳大利亚某大学教授的李春柱、荷兰皇家科学院苏中波教授和美国高级工程师张云青博士三人均名列其中,颇富意味的是,三人都作为太原理工大学的“杰出校友”受邀将在2012年参加这所老牌大学的110周年校庆,而他们都是80年代、90年代初从太原理工出国、逾期未归的。

Tags:
转发至: 分享到QQ空间 百度收藏 人人网 开心网 豆瓣网
?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环渤海财经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最新图文信息资讯
关于环渤海财经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网站地图 - 版权声明 - 杂志订阅 - 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