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
机会:商铺
人物:刘绍益
2002年,上海楼市刚刚起步,商铺投资同样也蕴含着很多的机会。如在那段时间投资商铺,既可以做到在价格底部进入,享受到物业本身增值带来的收益,同时还能够分享到铺位租金上扬带来的巨大收益。
刘绍益是上海人,从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就开始创业,经营一家小规模的印刷厂,家境比较殷实。因为手中有闲钱,在2002年前后,他曾考察了好几个商铺项目,但最终都没买,回头看来,委实错过了不少机会。而错过这些机会的原因,却仅仅只是一念之差。
2002年初,刘绍益了解到,在徐汇区斜土路、大木桥交叉口处有商铺出售。商铺是金色港湾的配套商业,每个铺位大概将近100平方米左右,开发商承诺“买一送一”,即购买商铺可获赠相同面积的地下室。
刘绍益除了对商铺很感兴趣之外,还想连同二楼的公寓也一并买下来。二楼的公寓有两个房间朝南,通透亮堂,外面还有一个面积大约50平方米的露台。按照他的计划,考虑把这里改造成为办公室,外面的露台上可以搭个凉棚,如有客户过来,可以喝茶聊天。附带商铺赠送的底层甚至可以摆设备,也做库房、机房。
不过就在刘绍益选好房,准备交付定金的时候,开发商又提了一次价,公寓从4950元/平方米涨到了5100元/平方米,这让他心里有了一点小疙瘩。他要求售楼小姐打点折扣,但对方就是不肯松口让步,这让他有些耿耿于怀。就在僵持的那段时间,售楼小姐表现得很殷勤,隔三岔五打电话过来,催促他过去交定金,这反而起了反作用,“我认为可能是卖不掉了,才故意找到我”。双方僵持了一个月后,刘绍益明确告诉对方“不要了”。
后来的市场行情走势让他有些追悔莫及。两年后,商铺由最初的10000元/平方米涨到了25000元/平方米,现在附近出售的商铺挂牌价更是达到了75000元/平方米。同时,随着徐汇商圈辐射,以及周边商业氛围日渐浓厚,不断有品牌店进驻,租金水平开始升,目前已经达到了10~12元/平方米·天,一套面积大约100平方米的商铺,年租金收入可达40万元左右。
另外一次机会出现在静安区。2002年的夏天,他得知康定路上有一套面积约80平方米的临街商铺,对方要价8000元/平方米。看过之后其他方面都比较满意,除了面积,因为他想找一间面积大一些的商铺。最后一次见中介的时候,他还带了2万元,准备交付定金。中介见他诚心买房,主动表示免收他的中介费,希望促成交易;房东表示也可以去掉零头。但他最终还是没有把钱拿出来。目前,康定路上的商铺售价已经超过了70000元/平方米。
还有一次,刘绍益甚至放弃了到手的机会。
那是在2004年底,一次偶然的机会,在三江路、龙漕路路口,又看到有商铺对外销售。其中一套面积约100平方米的底层商铺,房型正气,让他感到非常满意。开发商报价30000元/平方米,周边公寓已经卖到了19000元/平方米,两相对比,显得商铺售价并不高。也许是因为有了前两次教训,看好房之后他马上取出5万元付了定金。
但付了定金之后,刘绍益又觉得心里有些不太踏实起来。他发现周边商业氛围很淡,商圈辐射不到这里,因此担心以后商铺难以租出去,造成长期空关。恰好他认识的一个人也想买那里的商铺,于是刘绍益把自己的房号转让给那个熟人,自己来了个“金蝉脱壳”。
事后,刘绍益承认还是看走了眼。商铺刚刚交付,就被一家国有商业银行看中,签了一份长期租约。而在一年之后,周边商铺的售价便涨到了50000万元/平方米。如今,周边的社区商业氛围逐渐浓厚起来,包括克莉丝汀饼屋、海王星药店、罗森超市等都已进驻。
点评:投资商铺,除了获得物业本身增值所带来的收益之外,还能因为商铺出租而带来的高额租金回报,所以素有“一铺养三代”的说法。在2002年前后,上海的房价水平尚处于低位,而且除了市中心区域外,很多地方的商业氛围都没有成熟起来,因而在那段时间,投资商铺既可赚到物业增值带来的收益,也能享受到租金上涨带来的长期稳定回报,商铺投资可谓是“双丰收”。
中原地产对上海历年来商铺投资回报率做了分析统计,发现在2002年前后,平均回报率在10%~12%;即使在2005年前后因为房价的上涨导致回报率有所回落,但也达到了8%左右,比较理想;只是到了2008年以后,才降到6%以下。
即使在目前,商铺的投资回报率已经回落到低位,但随着城镇化进程的持续,周边区域还是有机会可以挖掘,比如部分目前商业配套一般,但未来人口将大量迁入的区域,无疑能够成为新的“掘金点”。
2003
错失的机会:住宅
人物:崔建强
下面这个故事,或许大家都会有似曾相识的感觉,因为我们可能不止一次地听到身边有人这样说:“要是我当初把那套房子买了……”
从下面这个即将登场的故事主角身上,我们发现了这样一个普遍存在的现象,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很多人一再浪费购房时机。这一次,我们把视角对准了一位“新上海人”,名叫崔建强,陕西人。他的经历,很有代表性。
上海的住房也曾经有过“白菜价”,崔建强就碰到过。
“你绝对想不到,那个时候我曾有机会只花不到10万元,就可以买到一套房”。2000初,由于换了一份工作,崔建强从黄浦区搬到了闵行区静安新城。这个社区是一个动迁房性质的大型社区,于上世纪90年代中期为了配合静安区市政动迁而建。整个新城由十二个分区组成,最早的一区建于1996年底,最新的十二区于2000年竣工。他跟同事一起,在一区租住了一套两房。
半年后的一天,房东通知他们另行租房,自己准备把房子挂牌出售。可能是出于考虑减少售房成本,比如节约中介费用,房东提醒崔建强,如果他愿意买,可以再便宜一点,总价大概9.8万元即可成交。
他租住的这套两房面积约72平方米,以房东当时的报价来计算,单价只有1360元/平方米。现在看来,这简直相当于白送!记者在静安新城走访时了解到,目前出自该社区的二手房报价在1.8万~2万元/平方米之间,对比之下,当时的价格连现在的零头都不到!
但崔建强当时显然没有意识到这是个千载难逢的机会。他说:“当时还是个单身汉,并未成家,买房的欲望不是很强烈。”但现在回头来看,如果当时买了那套房,无疑抄了大底。
崔建强在一家台资公司上班,随着自己技术水平的提高,收入也多了起来。同时,已经成家的他,随着儿子的出生,买房已经成为不得不考虑的现实问题。他爱人也认为在上海买房更加靠谱,可以把小孩接过来带在身边。
2003年夏天,已经买了房的同事现身说法,劝他买一套。虽然当时房价又涨了一些,按照他当时的条件,完全有能力承受。崔建强当时已经积攒了大概八九万元,有能力支付首付款。而且按照他当时已经接近5000元的月收入,应付月供没有任何问题。其间,他又搬了两次家,从静安新城搬到平阳二村。不到3年时间,就搬了3次,频繁的搬家让他感到有些疲惫不堪,买房的欲望也很强烈。
但房价的快速上涨让他感到有点纠结。不到3年时间,附近的二手房价涨到了4500元/平方米,自己辛辛苦苦攒了3年,居然只够付首付款,这让他感到有些不甘。机会往往是稍纵即逝,就在他犹豫的时候,房价不断上涨,原本足够支付首付的积蓄,在几个月之后却发现不够了,这反而进一步打消了他的买房念头。就这样,在犹豫中,崔建强选择了放弃。
“我当时要是在上海买了房,现在也是一个百万富翁了。”谈起自己曾经错失过的机会,崔建强自嘲地对记者说,“现在回想起来,我当时为何就不能果断决绝一些,买了再说。要是知道房价会涨到现在这个水平,我砸锅卖铁也要买。只可惜啊,再也没有第二次机会了。”说这话的时候,他举起右手,狠狠地挥了一下。虽然他最终还是在老家陕西咸阳买了一套房,但如果当时把房子买在上海,至少现在老婆、小孩可以每天跟自己呆在一起,一家人有享不尽的天伦之乐。而现在,他只能通过电话,向家人诉说自己的思念之情。更主要的是,在上海打拼了十多年,因为经常换房搬家,那种漂泊不定的感觉已经紧紧地攫住了他的心,没法摆脱。
点评:近年来房价的上涨,原因非常复杂,诸如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导致需求增加、供应结构不合理、投资性需求比例过大、土地价格快速上涨……在各种因素的共同作用下,房价一路快速上涨。其间在2005年和2008年因为宏观调控和金融危机曾有所停滞,但随后依然保持快速上涨态势。直至2011年宏观调控政策作用显现,房价上涨势头才被遏制住。根据上海市发改委曾经公布的一份市场监测资料显示,在2003年初,包括黄浦、徐汇、静安在内的市中心商务区,中档楼盘售价在7000~9000元/平方米之间,高档楼盘也不过15000元/平方米。包括宝山、闵行在内的外围区域,普通楼盘售价在3300~4500元/平方米之间。而如今,同等品质的楼盘,售价均已上涨了6倍左右。如上述市中心商务区的中档楼盘售价普遍在45000~60000元/平方米之间,外环线附近的新盘单价也超过了20000元/平方米。在这一轮将近10年的“房产牛市”中,不管何时买房,都有赚头,其区别在于赚多赚少。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环渤海财经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