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投稿 搜索:
您的位置: 主页 > 深度 > 人物报道 > 正文

敢于超越的人生

来源: 经济日报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转发至: 分享到QQ空间 百度收藏 人人网 开心网 豆瓣网

十大创新人物风采录:敢于超越的人生——记北汽集团董事长徐和谊

本报记者 苏 民 姜天骄

 

 经过北汽10年的打拼和积淀,今天徐和谊的信念更加坚定。

本报主办的“2011中国自主创新年会”上,评选表彰了“2011年度中国十大创新人物”。从即日起,本报特开辟“十大创新人物风采录”专栏,将陆续刊登这些先进人物的报道,记述他们的追求、探索和贡献。今天刊出第一篇,向读者介绍北京汽车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徐和谊。

徐和谊的角色转换颇具戏剧性,企业高管——政府官员——企业老总,从炼钢铁到用钢铁制造汽车。记者面前的徐和谊眼神犀利,神态从容,言谈爽朗。“北汽今年的产值能达到2100亿吗?”记者问。“哪儿啊,2300亿。”徐和谊轻描淡写似地回答。

超越梦想:现代速度创奇迹

徐和谊进入汽车工业之门是组织的安排。2002年4月,北汽控股与韩国现代株式会社战略合作协议书在北京正式签署。同年6月,中共北京市委组织部召开全系统干部大会,宣布徐和谊担任北汽控股公司党委副书记、副董事长,负责北京现代项目。此前,他是统管北京市工业的北京市工业工委副书记,市经委常务副主任。

尽管在宣布任职的会上徐和谊谦称自己是汽车工业的一名“新兵”,但这位在北京工业系统奋战了20多年的老将,从接受任务之日便笃定了要将北京汽车做好做强的信念。

在北京造轿车,现代项目是“破冰”。不但事关北京汽车工业改革发展成败,更关系首都经济大局。一个没有汽车背景的负责人,一个不太被业界看好的汽车品牌,顶住压力,迎着困难,铆足一股劲,上!当年签约,当年投产,当年出车!北京现代在中国汽车产业界创造出了“现代速度”。

“这个当时不被大多数人看好的项目,是中国入世以后汽车整车产业第一个合资项目,成败与否事关北京市振兴首都现代制造业的大局。”“考虑问题先站在宏观经济的大局,任何事情只要不违背国家宏观经济发展大势,符合党和国家的相应政策就可办!”对于徐和谊而言,压力从不会是压垮自己的敌人,只要认定的事情,全力以赴才能使他梦稳心安。

创造奇迹,劲儿从哪儿来?这名共产党的干部,肩上扛的是宏观大局,背后站的是政府和职工的支持。

在北京汽车,甚至北京整个工业系统,北京现代“500把镰刀”的故事一直感动着许多人。北京现代项目,在当时北轻汽已闲置的厂区基础上改建,厂区里满是一人多高的荒草。徐和谊带着现代筹备组团队,白天跑项目,晚上割荒草。500把镰刀,割出了现代化的厂房,更割出了北汽人的信心。

项目申报、工厂布局、车型审订、配套规划、工艺改造、员工培训……时间紧,任务重,徐和谊就带着整个团队扎在工厂,把工作全面铺开,齐头并进。“我是干过钢铁的!”学冶金干钢铁出身的徐和谊,志在必得的钢铁意志都是从高炉里炼出来的。徐和谊把在首钢就养成了的高密度、高强度工作状态带到北京现代。困难再大,矛盾再多,环境再复杂,“没有解决不了的事儿!”徐和谊的目标只有一个,干好北京现代,圆北京汽车人的轿车梦想!

2002年10月18日,北京现代公司挂牌成立;

11月18日,生产线启动;

12月23日,北京生产的第一辆“索纳塔”轿车正式下线。从中韩双方正式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到北京现代第一辆轿车下线,用了不到8个月时间。

在“索纳塔”新车发布仪式上,徐和谊饱含深情地演讲《为了一个梦想》。声音因为激动而颤抖:“从北京汽车制造厂生产出中国第一辆轿车‘井冈山’牌,45年后,北京人的轿车梦终于圆了!”

“领翔”上市,“悦动”热卖,“ix35”畅销,“索八”一车难求……成立近10年,“现代速度”在持续。2011年,成立仅9年的北京现代已累计产销500多万辆,创造了中国汽车业界的又一个奇迹。

超越险阻:集结奋进成大业

“用徐和谊,就是用他那扎实推进工作的能力”,“再难的事情,徐和谊不睡觉也会解决”。这是徐和谊留给很多领导的深刻印象。许多领导看重的就是徐和谊勇于担当、敢于负责的实干精神,在一切困难、矛盾、复杂环境中,他总是有一股天不怕、地不怕的大气魄。2006年10月,徐和谊走马上任,出任北汽控股党委书记、董事长。对北汽而言,这是一个众望所归的选择。

振兴北京汽车的梦只有开始没有结束。为了实现北汽科学发展、持续发展,徐和谊大刀阔斧地提出走集团化道路。面对历史遗留的痼疾,徐和谊针对不同企业特点制定出一系列战略部署,在他的推动下,北汽强势启动打造整车制造、零部件、研发、服务贸易和改革调整“五大平台”的进程。短短3年,北汽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发生了巨变:北汽摩公司在北汽福田和北汽有限的股权资产划转给了北汽控股,继而又通过增资重组,北汽控股实现对北汽有限绝对控股;专攻自主品牌建设的北汽研究总院从无到有;按照现代产权制度建立的产业链上下游企业海纳川部件公司和鹏龙服务贸易公司横空出世……

2010年9月28日,由北汽控股作为主发起人、联合其他5家发起人设立的北京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正式成立,北汽控股正式更名为北京汽车集团有限公司。面对中国汽车从制造大国迈向产业强国新的历史机遇,北汽这一举措,进一步聚合了优质资产,使公司治理结构进一步完善,集团的功能定位更加清晰。

如果说,阻碍北汽发展几十年的“散、小、乱”似一座座山峰,从打造“五大平台”到设立北汽股份,山峰上留下了徐和谊一个个既沉重又果敢的征服者的足迹。

徐和谊说过,“制定好企业的发展战略,不是简单地算几个数,更不是写上几句漂亮的口号和排比句。作为企业家,首先要有眼光,要有决策力和判断力,不能只看到自己的企业,也不能仅仅看到今天的市场变幻,而要有审视分析整个行业发展乃至国家经济走势的战略高度。”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袭来,国内一些主要汽车企业停产的停产,削减外资的削减外资。徐和谊逆势而为,大胆提出了2009年“产销汽车百万辆、营业收入千亿元”的大目标。这意味着,北汽将在自己的发展史上跃上新的台阶。每当回忆这次搏击般的决策,徐和谊总是开怀大笑:“当时车都卖疯了!”

车卖疯了,激情澎湃的徐和谊头脑始终是冷静的。他根据变化莫测的市场态势,一次次作出决策,而北汽继2009年实现“百万千亿”后,每年都在跨越新的高度:2010年,北汽成为北京市首个利润超越100亿元的企业集团;2011年,北汽营业收入突破2000亿元,实现收入在高起点上的两年翻一番。

巧合的是,北汽集团2011年的营业收入恰好是2011亿元,但对徐和谊来说,成功的事业只有起点,没有终点。徐和谊心目中勾勒的北汽发展蓝图,绝不仅仅是一个区域性的汽车集团。从顺义到重庆,从湖南株洲到广东增城……北汽集团目前已经在华北、华南、华中、西南完成了产业布局,华东、东北和环渤海经济圈的布局也正稳步推进。与此同时,北汽已经走出国门,在俄罗斯、印度、肯尼亚等国家兴建海外工厂。围绕“致力人文、崇尚科技、引领绿色”的发展理念,徐和谊的“大北汽”之梦越来越清晰地呈现在世人面前。

超越时空:心驰神往“北京牌”

大视野、大思维、大手笔,在徐和谊带领下,从北京现代的速度到北京奔驰的品质,从操刀治理“散、小、乱”的企业格局到形成轿车、越野车、商用车、新能源汽车同步发展的产业格局,北汽一部又一部惊天动地的大戏,让国内外业界刮目相看。

产品、市场、效益,这一切北汽似乎已经应有尽有,而徐和谊对自己和整个团队又提出一个要求:“‘十五’,北汽圆了轿车梦;今天,北汽要不要、能不能再圆一次自主品牌轿车梦?”徐和谊形象地把推进北京现代项目称为新世纪北汽的“第一次创业”,决心在北汽开启构建自主创新体系的“二次创业”新的征程。

自主创新是一个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大北汽”的下一步棋往何处走,徐和谊早已成竹于胸。他提出,要以超常规的思路和举措,从整合资源、吸引人才、集成创新3个方面入手,形成自主创新体系。

2009年,北汽收购萨博整车技术和核心知识产权在业内传为佳话。那时,萨博到底收不收、怎样收,集团内部也是众说纷纭。国际并购历来风险重重,会议决策的时候,会场上竟然鸦雀无声,没有人反对,也没有一个人敢提出支持的理由。

“拍板”时刻,徐和谊敢于碰硬,他帮助大家分析了收购萨博图什么,能解决北汽的什么问题、收购以后如何利用……心底无私天地宽,他不怕有人说他头脑发热,也不怕有人说他独断专行,因为仅前期调研就花了5个多月的时间,光是资料就拉回足有一卡车,这些充分的准备让他有足够的论据说服任何人。

在徐和谊看来,中国的制造业拥有一流的生产线和技术工人,目前最缺的是技术和知识产权。所以在与萨博的谈判中,徐和谊直入主题,只收购3个整车平台、两个涡轮增压发动机、两款变速箱和萨博核心的知识产权,其余一概免谈。

谈判场上的聪明才智最终还是要转化为实实在在的生产力。在收购萨博技术的基础上,依托集团资源,北汽着手打造源自欧洲豪华车、与国际领先汽车技术同步的中高端轿车研发平台。2011年1月,北京汽车基于萨博技术100%国产化率发动机一次点火成功;10月31日,北京汽车在全球创意与设计之都意大利都灵,成立造型办公室;11月30日,北京汽车消化吸收萨博技术而成的首台自主品牌发动机成功下线;12月28日,北汽举办北京汽车中高端乘用车C70G设计终发布暨生产准备启动仪式……

2012年3月19日,作为国内最后一家启动自主品牌工程的国有汽车集团,北汽集团迎来了历史转折,首例自主品牌的成果“北京牌”E系列轿车正式上市。今年年内,“北京牌”还将继续推出E系列“三厢版”、基于萨博的中高级车型,以及北汽制造旗下的越野车,形成初具规模的“北京牌”自主车型体系。

与现代速度相比,“北京牌”的诞生似乎放慢了节奏,徐和谊说,“我们一定要坚持坚持高举高打,宁可慢一点,也一定要精益求精,要做出一个能够代表首都形象的、和北汽身份实力相符的中高端自主品牌轿车。”“北京牌”在徐和谊心中的分量由此可见。

经历我国汽车工业10年的风起云涌、经过10年的打拼和积淀,徐和谊的脚步更加从容。中国汽车工业自主创新的路还有很长,在这条路上,徐和谊不求先发制人,但求“北京牌”经得起时间检验,永远载入汽车工业发展的史册。

 

责任编辑:贺一鸣

Tags:
转发至: 分享到QQ空间 百度收藏 人人网 开心网 豆瓣网
?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环渤海财经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最新图文信息资讯
关于环渤海财经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网站地图 - 版权声明 - 杂志订阅 - 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