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投稿 搜索:
您的位置: 主页 > 观点 > 观察与声音 > 正文

温州民间资本三十年沉浮

来源: 央视《新闻调查》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转发至: 分享到QQ空间 百度收藏 人人网 开心网 豆瓣网

2012年5月5日播出节目――《温州:金融改革再出发》,以下是节目实录:

【采访人物】

刘光溪 中国国际金融学会 常务理事

周德文 温州中小企业协会 会长

方培林 方兴钱庄创办人

张震宇 温州市金融办公室 主任

方声雷 钱库镇居民

杨嘉兴 温州鹿城城市信用社 创办人

胡福林 温州信泰集团 董事长

郑元忠 庄吉集团 董事长

【正文】

解说:一张拍摄于首都机场高速路上的照片一行简短的说明,今天北京确实是一个艳阳天,或许预示温州金融改革的春天就要来临。温州市金融办主任张震宇的这条微博发布于3月28号11时57分,几个小时后,改革的大幕正式拉开。

同期:国务院总理温家宝28号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设立温州市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会议批准实施《浙江省温州市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总体方案》。

解说:接踵而至的各方评论从不同的角度强调着温州成为金融改革试验区的重大意义,推进民间金融合法化,打破金融垄断,构建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匹配的多元化金融体系,温州金融改革非温州一地之成败,而是关乎中国经济体制改革未来走向的一项重大改革。

刘光溪(中国国际金融学会 常务理事):我认为30年以后,从经济特区30年的试点发展到今天,定温州作为金融改革综合试验区,这是非常符合中国渐进式改革的发展路径的。

解说:刘光溪,中国国际金融学会常务理事,在他看来温州获批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最让他惊喜的是共识的达成,

刘光溪:金融改革要形成一定的共识,没有现实问题的逼迫,没有实践检验真理的标准,没有社会的需求、市场的需求,温州金融改革就这么容易能推出来吗?我真没有想到温州金融改革综合试验区,国务院、中央能够这么快就能够公布实施,这对我一个搞地方金融管理的同志,我听到了以后非常高兴。

解说:和此前很多重大改革是从先行先试的特区开始,并逐渐推向全局一样,这一次先行先试的历史使命由温州来承担。

周德文(温州中小企业协会会长):我举了一个形象的比例,就是国家就把温州当作小白鼠,当然我们温州自愿成为小白鼠,甘当小白鼠,因为我们希望,通过温州的试点,能够真正地杀出一条血路,撕开这个金融改革的撕一个缝出来。

解说:周德文,温州中小企业协会会长,多年来他坚持为温州中小企业代言,同时也一直不遗余力地呼吁民间金融的合法化。

周德文:民间借贷一定要从地下让它到地上,在地下黑不隆冬的总体说,就没办法对它监管,只要从地下到地上,让它置在阳光之下,政府才能够对它进行监管,才能让它规范化,最终走向合法化的道路。

解说:温州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的历史中,这里以无数崛起于草根的财富故事成就了“温州模式”,也向世人展示了民营经济的巨大活力。然而,这个故事的另一个主角民间资本,却更多地游走于灰色地带,强大、活跃、甚至危险,在金融改革想要让它走向阳光化、规范化的道路时,这个主角其实从未停止过这样的诉求。

温州市苍南县,1980年这里的金乡信用社在全国率先实行浮动利率,被视为是温州民间金融改革的起点。四年后,同样是在这里诞生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第一家私人钱庄。

方培林:就在这块地方。

记者:这个门脸。

方培林:对,就这个门脸。

记者:现在是个日用杂品店。

方培林:现在是一个钟表铺,钟表的一个修理地。

记者:那边都是卖日用杂品的?

方培林:对。

记者:生意好不好?

方培林:我感觉很好。

记者:那你的业务就是?

方培林:附近乡里乡亲的对我们做的业务是存贷业务。

记者:既存也贷,也贷款,就是一个标准的银行。

方培林:对。

解说:1984年,温州是一个家家开工厂户户响叮当的地方。小商品、大市场的温州模式正在形成,高速发展的民营企业对资金的需求和当时的政策导向让方培林有了开办钱庄的想法。

方培林(方兴钱庄创办人):在1984年的时候,我看到中央一号文件,中央一号文件它明确提出要鼓励农民入股,进行开发性的事业,我就在想入股意味着股息的合法,假如股息合法的话,民间借贷的利息肯定是合法的。

记者:可能有这种灵敏、嗅觉的人不在少数,为什么你能成功在当时?

方培林:我也是歪打正着。

记者:当时的背景是什么样的?

方培林:当时的背景我感觉到商品经济已经发展起来了。但是民间金融也很活跃,就是民间的借贷利率也比较高,那老百姓这个存款应该说当时银行改革没有跟上来,应该说当时的银行还挂着个牌子,叫国家金融重地,闲人莫进。

记者:但是您刚才也说了,在当时的那种情况下,老百姓要是想进银行的话,那都叫国家(金融)重地,那一个国家(金融)重地的领域怎么可能让你一个私人进入呢?

方培林:所以说啊,我打了报告给政府,那结果苍南县钱库镇政府就发了一个红头文件,里面有一条就是允许方培林在钱库镇进行试验,开办钱库镇钱庄。

解说:方培林在给镇政府的报告中写了四点:第一,希望办一家股份制的金融服务社,股本金是十万;第二,金融服务社办起来之后,股权可以转让但不能退股;第三,利率要浮动,比民间的利率低,比国家银行的利率要高,最后他写到:我会24小时上班,服务于大众,结果当时的镇领导提出要办就一个人办,以免股东意见不一致生出麻烦,并且建议就叫钱庄。从此,方培林的私人钱庄在喧哗热闹的小镇中心存在了五年之久,历史可以简单表述,但中间的周折却颇有意趣。

方培林:我挂牌的第一天,银行就上门抗议了,他们就提出这个银行怎么让你来做?

记者:那结果怎么样呢?

方培林:结果就做不成啊,做不成我就转入地下。

记者:那怎么由地上转为地下呢?

方培林:所谓的地上,就是挂一个牌子是地上,我把这牌子就搬到里面去了,就没有牌子了。

记者:那当时我们就没有这种监管吗?银行的这种监管。

方培林:应该说银行有监管。

记者:那它监管不到你身上?

方培林:不。地下的很多,我把地下的引到地上,它就好管了,我又重新回到地下,它就没法好管了。

解说:尽管转入地下,但并不影响左邻右舍成为他的客户。

 

责任编辑:韩红

 

Tags:
转发至: 分享到QQ空间 百度收藏 人人网 开心网 豆瓣网
?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环渤海财经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最新图文信息资讯
关于环渤海财经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网站地图 - 版权声明 - 杂志订阅 - 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