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投稿 搜索:
您的位置: 主页 > 观点 > 时事评论 > 正文

“稳增长”和“挤泡沫”要并行

来源: 中国经营报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转发至: 分享到QQ空间 百度收藏 人人网 开心网 豆瓣网

新政治经济学

5月23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再度提出“把稳增长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根据形势变化加大预调微调力度”。

当此微妙时刻,投行、券商的经济学家们纷纷开始鼓吹新一轮货币大投放,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等具有官方背景的专家学者,也呼吁中国应进一步放松货币政策。看起来,下半年中国似乎马上就要启动类似2008年年底的经济再刺激。

不久前,央行通过降低存款准备金率,以确保货币政策的稳定性,也是适当的。不过,试图通过发钞票,再砸四万亿来刺激经济,则是十分危险的信号。稳增长需要坚守的第一条底线,就是不能再度注射货币吗啡,货币扩张速度也需要“稳增长”,目前13%左右的广义货币M2增速是不低,切不可再度飙升20%以上的高位。

不过,眼下的形势却极有可能再度重启天量信贷的药方。一来GDP对固定资产投资过度依赖局面未改,地方政府和国有企业把持的很多项目,正在面临资金链断裂危机。而以银行系统间接融资为主导的金融格局,尚未打破。要确保不发生硬着陆,放松银行信贷是唯一可行选项。二来货币扩张的逻辑发生了悄然变化,外汇占款急速下降之际,只能是“堤外损失堤内补”。中国的货币扩张主要依赖银行信贷和外汇占款,要维持14%左右的广义货币M2增速,今年的全年新增贷款势必要至少达到8万亿元。这亦是眼下主张“放货币”一组专家学者的主要论据。

显然,投资主导不是经济转型的方向,信贷膨胀更不是货币政策的目标,他们的思路还是延续“老模式”思考问题。若因为固定资产投资放缓,就再度重启“保投资”式经济增长,那只怕所谓的经济转型,永远也不可能成功。转型变革,就意味着舍弃,意味着忍受阵痛。始终纠结于投资增长、信贷扩张的短期波动,何谈体制改革,经济转型?

是的,短期来看,现在通过货币扩张“保投资”,实现了软着陆是好事情。但是,如果由于因此而带来了形势大好,压力减缓,那么到时候改革的意愿自然也就降低,就此角度而言,软着陆就会变成坏事情。“稳增长”不以“保投资”为目标,是为第二大底线。

近年学界都在热议4万亿经济刺激的后果,2008年难得的经济转型思路被打乱,而被房价泡沫的暴涨取代。最终虽然避免了经济的硬着陆,但却给今天中国经济的健康转型,埋下了巨大的麻烦。

稳增长的第三条底线是不能造成房价反弹,重启房地产引擎只能“自取其败”。房价泡沫再度恣意生长,其后果是灾难性的。在历经这么几年的严厉限购、限贷政策之后,调控成本可谓史无前例,这一次如果因为所谓的“稳增长”,而再度让房价暴涨,那政府的政策成本收益就极其不划算。切不可再重蹈覆辙。实际上,房地产泡沫的破灭,是中国经济回归正常化发展、实业走向复兴的“应有之痛”。缓降,危机不足惧;崩溃,麻烦不小。但是,这依然是“应有之崩溃”。

过去十多年,中国依赖地产泡沫式繁荣,维持了长时间经济增长,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就业市场的稳定、住房水平的改善。可是,中国经济要想再保持8%以上的增长,肯定不能再依赖房地产,而是需要寻找到新的增长动力,足以弥补房地产这架“发动机”的熄灭。实际上,时至今日,这一模式已经进入“死胡同”。纵使接下来两年经济增速明显放缓,其主因一定是房地产虚火熄灭,这是房价泡沫“软着陆”的内在需要。这样的经济下滑,不正是年年宏观调控所希望的吗?不解决房地产泡沫问题,经济增长模式转变无异于是“空谈”。

坚守上述三条底线,就要求中国经济必须摒弃掉老模式,进行制度变革。改革财税金融体系是第一件立马需要做的事情。在财政收入年年高增长之际,大幅减税是完全具备现实条件的,一方面能够保证企业再生产的需要,同时有助于中产阶层的成形。至少,中国需要即刻减税1万亿以上。

金融系统改革需要将更多的着力点,用在扶持民间资本发展上,发展直接融资,给中小企业拓宽融资渠道。在房地产泡沫消融之际,可以大力发展股票市场,哪怕是泡沫起来了,只要能带动一大批高质量的企业成长,泡沫也可以是好的。

高喊经济转型、产业升级已经十几年,但是效果一直不明显。每每到转型的关键时刻,都因为忍受不了一时的阵痛,而前功尽弃。这一次,适逢决策层“挤泡沫”的决心较之以往最为坚定,希望能够坚持到底,完成艰难的转型大业。

作者为财经作家,中国人保资产研究所客座研究员

文/倪金节

坚守三条底线,就要求中国经济必须摒弃掉老模式,进行制度变革。

 

责任编辑:乔晓惠

Tags:
转发至: 分享到QQ空间 百度收藏 人人网 开心网 豆瓣网
?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环渤海财经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最新图文信息资讯
关于环渤海财经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网站地图 - 版权声明 - 杂志订阅 - 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