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伸关注
“做蛋糕”和“吃蛋糕”争议频发
本报记者 王永强 北京报道
或许只是纯属巧合。
5月25日,当珠海市国资委派驻格力电器的董事人选周少强被否之时,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下称“国资委”)印发了《关于国有企业改制重组中积极引入民间投资的指导意见》(下称《意见》),强调积极引导和鼓励民间投资参与国有企业改制重组。
一方面是国企改制引入民资后,效益提升,市场竞争力增强;另一方面是很多国企大股东仍然难以放下“一股独大”的惯性思维,在分享蛋糕做大的收益同时,很难完全割舍对于企业运营权的“觊觎”。看起来,格力电器的“否决门”注定将成为国企产权改革中的一个符号——“吃蛋糕”的和“做蛋糕”的界限何在,恐怕将是国企产权改革后更为引人瞩目的话题。
联想“拐大弯”:做事与制度安排并举
产权改革:绕不过去的门槛
在刘东华看来,近十年尤其是2004年以来,国内市场改革的步伐近乎停滞,这也堪称“徘徊的十年”。
刘东华是《中国企业家》原社长、正和岛创办人。刘东华不喜欢郎咸平的原因很简单,郎曾多次利用公众情绪讲类似的话:“如果有同样的机会,中国至少有十分之一的人可以成为张瑞敏(企业家,‘中国经营大师’,海尔集团CEO)。”“这种话何其可笑,何其荒唐。”刘东华称。
2004年6月开始,公司治理学者郎咸平炮轰MBO(管理层收购),海尔的张瑞敏、TCL的李东生(TCL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总裁)和科龙的顾雏军(顾雏军是格林柯尔系的创始人,旗下控制科龙电器等五家上市公司)均在“被炮轰”之列。顾雏军反应最激烈,要与郎咸平打官司;李东生次之,先是反问郎咸平是谁,而后与郎咸平一起参加了一档电视对话节目;海尔则十分隐忍,媒体再三求证,也仅获得一个海尔“不是国有企业,而是集体企业”的声明。
其后,海尔一度被列入青岛市国资委监管名单中,但到了2007年5月又从中消失。
也正是在2004年,1984年开始创业的海尔集团实现年营收额1016亿元,较2003年同比增长27%,成为改革开放后国内首家年营业额突破千亿元大关的非垄断企业。而此后数年,海尔集团的营收再未获得如此突破性增长,2010年,其营业额为1357亿元。
事实上,作为改革开放后率先发展起来的行业,国内家电企业的“产权”改革一直是舆论热点和焦点,是事关上述企业发展动力和活力的重点和难点。
最早提出MBO的是春兰集团。
在泰州市政府支持下,2000年10月,春兰董事会做出决议,在不涉及国有资产的前提下,春兰集团公司从近50亿元集体资产中切割25%,用现金按1∶1的比例向管理层和万余名员工进行量化配股。也就是说,除了25%用现金购买的集体股份外,管理层和员工还可获赠相同数量的“干股”,事实上最终从集体资产中切割出50%的权益。
但“春兰分家”最终被亮“红灯”。随后,曾一度占据中国空调市场半壁江山的春兰集团,效益不断下滑;曾一手缔造了春兰奇迹、当选中央候补委员的春兰集团董事长陶建幸,慢慢淡出公众视野。
海尔的尴尬:“企业大了,不敢分了”
根据可以查到的公开资料,早在1997年,海尔职工持股会浮出水面,这与其他家电企业的职工持股会并无太大分别。
1998年9月25日,国务院第8次常务会议通过了《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条例》(下称《条例》);依据《条例》,2000年7月,民政部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暂停对企业内部职工持股会进行社团法人登记的函》(民办函【2000】110号,下称“110函”)。
110函从实质上叫停了通过职工持股会推进企业产权改革的可能。其规定称,职工持股会属于单位内部团体,不再由民政部门登记管理;对此前已登记的职工持股会,在社团清理整顿中暂不换发社团法人证书。因此,职工持股会不再具有法人资格,也就不可能成为上市公司股东。
也因此,海尔展开了被郎咸平称为“变形记”的“曲线MBO”。
首先,海尔职工持股会成立了海尔投资,而后展开所谓三次“变形”。
2001年,中建电讯旗下另一上市公司中建数码收购飞马香港和飞马青岛,海尔投资换得中建数码29.94%的股份,成为第二大股东,中建数码亦更名为海尔中建。这是第二次。
第三次在2004年4月,海尔集团对外宣布将其优质的洗衣机业务以及飞马青岛剩余的35.5%股份一起注入到海尔中建,由此,海尔集团因拥有57.26%的股份而成为海尔中建第一大股东。而海尔中建年报披露的信息显示,海尔投资直接、间接持有海尔中建35.84%的股份,为海尔中建的最大控股股东。
郎咸平据此认为,既然海尔集团的全部白色家电业务都将纳入海尔中建旗下,你可以理解为这是海尔集团白电业务的海外上市,但同样可以理解为海尔中建向海尔集团的“反收购”。
“类似海尔这样的大集体企业,应该靠所在地方的相关利益各方,在改制实践中摸索出界定产权的办法。海尔集团是产权不容界定到个人的传统大集体,海尔持股会是改革中形成的个人产权清楚的新组织。究竟哪些权利、以什么形式、多大数目、经由什么程序完成转让,应该也只能由当事的相关各方在法律法规的框架内解决。”周其仁特别强调称。
但即便得到了周其仁等诸多知名经济学家声援,张瑞敏仍然保持了此前的“沉默”。外界所能关注到的是,2004年后,办公室里挂有“如临深渊,如履薄冰”条幅的张瑞敏,更加低调。
这种情形一直持续到2008年3月“两会”,其间,海尔集团总裁杨绵绵接受《中国经营报》记者专访,稍微替海尔和张瑞敏剖白了下“心迹”。
“情况是这样的:第一,海尔完全不是国有企业,国家没有投一分钱。第二,所谓‘瓜分国有资产’的指责,既然不是国有企业,也就完全不存在。”杨绵绵说:“我们不愿随便分;一定时候也许可以考虑分,但没找到好办法时企业又大了;企业大了,就更不会分了。要找到个依据才能分,没有大企业做参考,我们就不会分。”
19.45%
格力电器
2011年底股权构成图
珠海格力集团
有限公司
珠海市国有资产
监督管理委员会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资料来源:2011年年报
珠海格力房产有限公司
格力地产股份有限公司
100%
51.94%
1.22%
格力电器
2005年底股权构成图
50.28%
珠海市国有资产
监督管理委员会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珠海格力
集团有限公司
资料来源:2005年年报
珠海格力房产有限公司
8.38%
90%
同样以2004年为参照点,联想集团在这一年的12月8日,宣布并购IBM全球PC业务。借此,联想董事长柳传志一方面开启了联想集团的国际化,另一方面也将联想CEO杨元庆推向前台,自己则抽身出来,专心于联想控股有限公司(下称“联想控股”,联想集团母公司)的投资运营及企业产权改革。
追溯起来,柳传志对于联想控股产权的运作,最早始于1993年,也即邓小平发表南下讲话后的第二年。
1993年,联想成立职工持股会,并持有联想控股35%“股份”。这一年,作为联想最初出资人,中科院计算所持有的联想股权部分被上收到中科院,中科院同意联想创业老职工拥有35%“股份”,虽然这个股份是分红权而非所有权,但这笔分红权却为日后联想的股权变革埋下伏笔。
当然,即便是分红权,得来也殊为不易。
“1993年,国家体改委出台了两个条例:有限责任公司暂行条例、股份公司暂行条例。正是在邓小平南下讲话后,中央自上而下推动了这波改革。”刘东华说。
柳传志正是借着这股东风,对时任中科院副院长严义埙提出了股份制改造要求。而迟宇宙在《联想局》中披露:“档案记录便已显示出严义埙的怒火,足见当事双方碰撞之激烈。但为大局计,严义埙还是给予联想大量的支持。”
这个支持即是柳传志为首的管理层获得的35%“分红权”。
但此后,即便联想1994年赴港交所上市,直至2001年,这笔“分红”都更多是“纸面富贵”,柳传志从未分过。
柳传志接受媒体采访回忆称:“当时分红一年1亿元,但我们把这些应分没分的钱攒了起来,一直攒到了2001年,整整8年。”
彼时的中科院计算所老所长、原联想控股董事长曾茂朝 “找了无数关系”、“花费无数口舌”、“打通无数环节”,相关部门才同意出让35%联想国有股权,柳传志们以35%分红积攒下来的现金购买,35%的分红权变成了股权证。
此后,柳传志耐心蛰伏,静待第二个八年的到来。
2009年9月8日,中国泛海控股集团以27.55亿元现金收购联想控股29%股权。这意味着,包括联想职工持股会控制的35%股权在内,联想控股64%的股权不再归属国有;中科院36%的股权虽然仍为第一大股东,但柳传志等管理层的腾挪空间更大。
随后在联想控股董事会的调整中,原董事长曾茂朝转任董事,柳传志接任董事长,并继续兼任联想控股总裁。
“柳传志和张瑞敏,都有大智慧。前者改制成功,后者未竟,原因可能有三个:柳传志是一边做事,一边做制度安排,张瑞敏可能是把做事看得更重;同时,两家企业的起点也不同,海尔有个烂摊子,海尔前身——青岛电冰箱总厂是亏损资产,但是归集体所有;第三要看‘婆婆’是谁。李东生和TCL在惠州干得好,也碰上开明的领导,其改制成功有很大的偶然性,很多时候,如果后面的人不对,企业家再用心也没用;而如果体制改革不向前推进了,与体制相关的企业和企业家几乎走不出悲剧结局。”刘东华说。
“这几年的企业改革进展不大。”长江商学院副院长滕斌圣表示,国企产权改革相对停滞,不仅MBO早被叫停,国资委主导的业绩激励亦被叫停,看不清其下一步方向;民营企业层面,创业板的推出对其融资有巨大意义,但众多公司沦为高管圈钱工具;至于外企的“超国民待遇”虽被取消,但在反商业贿赂、并购监管等方面,进步不大。此外,《反垄断法》虽获通过,但电信等行业改革停滞;放宽民营经济投资领域的新旧“36条”,同样更多停留在纸面上。
“很多企业家出事都是源于制度摩擦。”刘东华说,“在社会转型期做企业,很多东西的边界很不清晰,但另一方面,近年来劳动力、环保等各种企业成本都更高,市场不确定性越来越大,政策变动的不确定性也越来越高,微博时代消费者和企业的信息对称性又越来越强,企业要承担的社会责任更多,因此,现在的创业成本较之20年前已经极大提高。除了新技术、新商业模式之外,传统行业里的中小企业尤其艰难。”
基于此,刘东华提出,大家都难的情况下,反而可能“憋”出企业界的“新英雄”。要成为“新现实”下的“新英雄”,他认为企业家一定要“明是非”“守本分”“知趋势”“会创新”。
责任编辑:韩红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环渤海财经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