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信把希望寄托在利润更高的智能电视上。
“千万不要觉得智能电视是非常玄妙的事物,在我看来,智能的定义很简单,就两条,第一,能给消费者提供更好的服务。第二,消费者操作起来更简单。”对海信而言,用户体验是制胜的关键因素。
因此,做硬件出身的周厚健,对软件有了兴趣。当他看到,一款“愤怒的小鸟”的游戏让人疯狂后,他决意在智能电视的平台上创造一只“愤怒的小鸟。”
海信搭建起自己的云平台,在自己的应用商店里,应用程序超过1000种。面对开发者不多的情况,海信甚至不惜设置千万奖金吸引开发者进入电视应用领域。
业内分析人士认为:丰富的电视软件的出现,可以改进用户体验,在刺激电视销量的同时,也能使海信获得更多的增值收入。
周厚健坦言:“虽然目前产品的利润主要来自硬件,在未来,如果离开软件,可能一分钱都收不回来。”他看到的是智能电视视频应用、增值服务所呈现出的一片“蓝海”。
在这种思维的主导下,2011年,海信智能电视在国内市场的销售量占有率为20.01%,排名第一。
低调收购
当《英才》记者对于软件开发会否成为海信的软肋而心生疑虑时,周厚健的语气自信而淡然:“好像现在大家一听到海信,就觉得是彩电,一说智能化就只是电视。而实际上,对于海信集团而言,智能电视肯定是智能化当中最重要的产品,但绝对不仅仅是它。”
“以我们的智能交通和智能商用为例:北京的城市交通所用的监控设备90%是海信,商场的结算系统,海信更是做到了市场第一,而这些产品,都是以软件为重的。”作为曾经的电视制造商,他考虑得更远。
鲜为人知的是,为提高研发实力,海信很早就开始收购与智能相关的小公司,而从2007年之后,海信更加紧了收购的频率。
2011年,海信收购了一家基于Android系统深度开发的加拿大公司,以备研发海信自己的智能电视操作系统。
同年,东莞新科电子的光通讯部门已经确定被青岛海信收购。
与此同时,周厚健向《英才》记者透露,还有更多的收购不为人知:“这两年,我们曾收购过数据通信业务、美国一家企业的光线业务。”在记者的追问下,周厚健的低调姿态仍然不改:“我们不是一个擅长做宣传的企业,说了这些不见得会对我们好,不说这些也不见得会影响业绩,所以我们选择低调。”
智能交通、智能商用、操作系统、数据通信、光线……这些看似关联度不大的业务,却都被纳入了海信智能化的版图中。对于业界在上世纪90年代提出的3C(Computer、Communication、ConsumerElectrics)融合理念,周厚健是忠诚的拥趸者。他坦言,为了实现三者真正的融合,在海信盈利的情况下,将与3C相关的产业建立起来,布局远端。而今天我们所看到的海信智能化的雏形,周厚健已经酝酿了十几年。
如围棋对弈需先布点一样,在智能化这个大棋盘上,海信早已开始布局。不过,与业内企业动辄斥资巨款的收购不同,周厚健的路数保守而隐秘。
但是,也有专家持怀疑态度。在陆刃波看来,海信收购的动作虽然频繁,但不足以撼动整个海信的业务格局。“只能说,这些收购,是战术上的小修小补,而非战略上的调整。”
对于这样的质疑,周厚健并不回避:“如果说,海信能有100个亿的现金,我也会收购大的企业。我希望我的企业能在平淡中获得发展,如果一次不恰当的收购,造成海信亏损,我宁可不冒这样的风险。”(本刊记者孙瑜对本文亦有贡献)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环渤海财经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