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投稿 搜索:
您的位置: 主页 > 经济 > 焦点热点 > 正文

奥运会为何无法瘦身?

来源: FT中文网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转发至: 分享到QQ空间 百度收藏 人人网 开心网 豆瓣网

经历过2008年北京奥运会和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中国人,或许现在可以更理性地看待伦敦奥运会这类所谓的世界性盛会的种种了吧?我还记得1990年北京为亚运会掀起的折腾,那时候亚运会被宣传成中国打破国际封锁的重大举措和展示国家地位强盛的舞台,全国群情激动从幼儿园小朋友到街道大妈都以此为荣,还有席卷神州的浩大捐款运动。

那次亚运会对社会的动员和影响似乎要比2008年北京奥运会还要大,之后因为中国总是获得亚运会奖牌、金牌第一,而且也有了越多越多比体育金牌更重要的议题,人们对亚运会的关注越变越小,广州亚运会就没有发动捐款之类的举动,人们也觉得得个亚洲金牌没什么稀奇。到北京奥运会,虽然出现新一波社会动员高潮,不过这时随着社会分化和理念的多元化,对奥运会的看法就多起来,极少数人明确表示反对奥运会的举办——尽管他们只能通过网络发出自己的声音,理由各式各样,比如有人觉得奥运会影响交通等本地市民的便利,有人认为奥运会劳民伤财造成浪费,有人质疑奖牌金牌得第一的意义——体育官僚系统最看重金牌奖牌,全民体育的开展就遭到忽视,中国国民体质持续出现下滑。说实话,我也是奥运会的反对者,仅仅因为我觉得那么多人造成的拥挤和喧嚣就足够让人厌烦了,所以那段时间我只能外出旅游“避运”。

后来有幸拜访法国、西班牙等地的奥运会、世博会遗址,今昔对比,让我对这类全球性展会的存续有所反思。1851年首次举办的世博会是工业时代全球化的产物,火车、轮船这样的交通工具的逐渐普及让人们得以举办各类庞大的技术、艺术、体育博览、竞赛,一方面进行商品、信息的交流,另一方面也可以展示异国风情,吸引当地和附近人的参观。如今,世博会那样的大杂烩展会实际上已经没有多大商品、信息交流作用,因为现在企业间、个人间可以方便得交流,众多行业性展会乃至互联网发挥着更系统、更常规的作用,世博会的商品、信息交流作品已经大大弱化,似乎已经沦为国家、城市形象的展示推广,成为旅游经济的一部分。

1896年首次举办的奥运会和世博会的背景类似,只不过他展示的主要不是商品,而是对竞技体育这种“现代健身技术”的信息交流和成果展示。至于和平之类的说辞,这是展会组织者赋予其的“文化意义”,真正要打仗的时候没几个人会记得奥运会这回事,连奥运会自己都会停办。

二战后奥运会规模越来越大,一方面因为很多主办国给予财政支持——理由各自不同,北京可能强调为祖国争荣誉、展示中国强盛的名义,而伦敦则以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名义;另一方面则是经济全球化进一步发展后,巨型跨国企业给予的赞助费越来越高,这让国际奥委会这样的非政府组织有了充足的金钱进行持续运营和宣传。奥运会每天进行的竞赛实际紧紧依附在国际奥委会、赞助商、电视台们进行形象推广和商业开发的体系中。

有趣的是,尽管国际奥委会和主办国往往以人类和平之类大词为号召,但是目前奥运会的运营和组织形式却又自相矛盾:首先,各国参会的支出多数来自财政资金,并且常常数额不少,如有些小国的参会费用占其预算的主要部分,或许花这些钱用于推广本国普通民众的健康计划更实际一些;其次,奥运会按照国别统计金牌奖牌数量、给金牌得主奏国歌等等,都是在加强国别竞争意识,助推各国的民族主义情绪,这可与其宣传的和平理念有点南辕北辙;其次,雅典、北京为奥运修建的体育馆出现荒废现象,说明为了在半月内举办如此大规模的展会而修建太多设施是种浪费,不少比赛也吸引不了观众的兴趣观看,可奥委会主席罗格一直宣称要进行的奥运会比赛项目裁减竟然只涉及几个项目而已,更别说鼓励减少场馆节省运营经费之类的举措了。无他,因为国际奥委会、各行业协会、各国体育官僚、赞助企业及相关组织都有利益卷入,要裁撤谁都很难搞定,最后能牺牲的只好是出钱修建场馆的主办地政府了——反正他们花的是纳税人的钱,不是政府官员的钱,也不是国际奥委会的钱,多花这些钱,说不定还有更多的利益可以沾染。

责任编辑:张扬
Tags:
转发至: 分享到QQ空间 百度收藏 人人网 开心网 豆瓣网
?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环渤海财经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最新图文信息资讯
关于环渤海财经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网站地图 - 版权声明 - 杂志订阅 - 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