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雨水丰沛,“靠天吃饭”的水电企业,按理说本该“水满金到”,但是,多个省份的小水电企业协会负责人却向中国经济时报记者反映,小水电的日子并不比火电好过,企业频频告亏,投资人争相转手。“香饽饽”缘何遭变“烫手山芋”?
《中国经济时报·能源周刊》近期对中小水电行业进行持续、深入的调查,覆盖四川、贵州、广西、云南等水电开发利用大省,采访了当地的小水电行业协会、小水电企业以及相关研究专家,探寻小水电生存困境背后的深层原因。
在调查的过程中记者发现,在水电开发利用的大省,小水电在提供农村可用能源、防洪灌溉、就业等方面都有积极作用,甚至已经发展成为当地支柱性产业,但“炒电”热潮过后,小水电企业普遍亏损运营。长此以往,小水电将出现全面亏损。
造成小水电亏损的原因有很多,其中外部因素包括上网电价迟迟未调、主管部门不明确导致的多头管理等,此外,小水电自身也存在一些不完善的地方,如经营管理能力不强、技术设备老化而导致发电效率较低等。行业专家认为,只有从内部和外部都对小水电产业施加力量,才能将小水电企业们从发展的困局中拉出来。
作为一种重要的发电方式,小水电对满足电网公司暂时照顾不到的偏远山区、农村的供电意义重大,需要社会给予关注,但也要防止扶持政策刺激过度,导致小水电的无序发展,特别是在环境保护上也应当对小水电进行约束。
本组报道是7月23日《小水电无缘水电满发利好》的延续,分别从小水电的上网电价、政府监管、环境保护三个方面深入剖析小水电深陷发展困局的原因,以及企业应如何适应环保的要求,加强内部管理,走上可持续的发展之路。(记者 王彩娜)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环渤海财经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