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4月,我离开工作4年的百度。正如许多技术出身的经理一样,厌倦了各种系统架构与协调配合,只希望能够做点喜欢的事情。我进入一家社交游戏公司后,人人网的HR找到我,最初让我负责糯米的产品和技术,我拒绝了(不是不喜欢团购,而是这些产品都太像了),然后说人人有个和艺龙合资的内部创业项目“风车”(开始叫蜻蜓,后改叫风车)。我对旅游很感兴趣,又考虑到人人上市的机会,接受了。
结束“风车”后,我感到以前听过的一句话特别有力量:选择大于努力。无论是找工作还是创业,谨慎地选择公司、产品伙伴甚至老板,多花些时间接触和侧面了解,能够避免许多弯路。对我来说,即使是弯路也非常有收获,失败沉淀后就成了历练。正如一折店的涂志清说的:“有人帮你创业、为你的失败买单,还给你发工资,这次创业你实际是赚了。”
成功失败各有所得,在于正确面对与否。
千万别“先君子,后小人”
在清华读研究生期间,我与几个朋友一起创业,做电信设备(VoIP信令监测仪)供应商。那时一台系统能够卖到38-45万,而成本只有2-3万,后来包括华为都进入这个领域。当然,这些外部因素远没有创始人内讧的威力大:CEO陪客户欧洲吃喝游,但不见单子出来; CTO销售了2台设备,觉得完全可以单干;兼职做硬件的创始人觉得这样搞迟早完蛋,于是变现退股⋯⋯最后,项目结束、兄弟反目。想想开始时一腔热情,大家都不要工资、不要职务、自己掏钱买股份,但有一点点起色后又都开始算计。
内部创业虽然有丰富的资源和支持,但做起来其实很困难,看看成功率就知道了。刚开始,别太乐观,别听信口头承诺,多争取一些资源,多定下来一些现实的、书面的东西。
合作是关键。大公司一般会从各部门抽调人员到新团队(也有可能把垃圾人员顺势踢过来),这样做一方面底层合作流畅一些,另一方面有利于公司文化的传承。介绍项目和团队成员的时候,通常会听到平行层这样的表达:欢迎一起抢占互联网制高点、兄弟部门砸锅卖铁支持你们。其实这话是说给老板听的。等到具体合作的时候,一般你听到的是这样的表述:这个不是我们的KPI;我们也想支持,不过人手不够;支持没有问题,但是需要和项目经理商量排期,并且和产品确认需求⋯⋯你经常说:公司很重视这块新业务,他经常说:我们部门现在的确很⋯⋯
所以,在许多公司,都是高管直接抓创新项目的前期孵化和资源协调。如果不是,一开始就要把这些资源给沟通好,系统和技术层面需要提升哪些支持;广告资源每个季度提供多少等价位;BD需要做哪些支持。开始小人到底,然后和气共事。
别找不靠谱的老板
公司跨部门配合,虽然复杂,但用心经营还是容易协调的。但创业不同,能够支持你的,除了过去的关系,最有效的是老板。老板与团队的风格是否一致,是否积极寻求资源,是否看好新方向,这些都是需要研究的。但如果老板直接做产品经理或开发经理,就要谨慎了。
我曾听过老板的反馈:“晓峰,你们这个新产品方向是偷的创意,我会安排人去调查,不过现在太忙,没有时间搞这个事情,既然新的产品方向已经确定,你们就full speed ahead(全力以赴)把它做好!”管理上有个基本的原则:疑人不用,用人不疑。即使这个原则你不懂,但至少应该知道人情事故:就算怀疑也要先调查明白啊,亲!
内部创业,首先要想清楚老板要什么,而不是用户要什么。这话理论上不一定正确,但绝对有现实意义。
艺龙是一家传统的OTA公司,老板对新产品的希望只有一个:利用人人的流量,进行产品销售,最好下月就能赚钱。同样的产品与糯米旅游频道和腾讯的go.qq.com合作,前者带来直接销售,每月能卖酒店客房2.4-3万间,后者如果没有投入推广资源,估计会落得撤掉的下场。人人网虽然明白社区需要经营、花大钱反而事倍功半这道理,但面对从20美元跌到3美元的资本市场,老板经常说的是:“我给你导100万核心用户过去,这个产品能够自己起来么?I don’t want money, I want success!”(不用给我赚钱,让我看到成功!)
所以,不要听一个人喊的口号,要看他的行为。
善待你的下属
无论何种创业,讲清楚机遇的同时,还要讲清楚风险。
2010年,我组建百度日本IS技术团队,许多同学都是我“忽悠”过去的,虽然尽了最大的力,毕竟我也是泥菩萨。2010年10月,百度体面地关闭日文业务,这是我这辈子最煎熬的时刻,我永远记得花3个月组建30人的技术团队,花3个月打造成为明星团队,再花3个月时间送走每一位兄弟姐妹。因为我没有和他们说明白风险(或者当时没有看到风险),直到现在我仍记得每一个名字,每一个眼神。
后来到人人,我已经能清楚地阐释风险了,也能拒绝并不适合的朋友了。风车即将上线的2012年2月,老板突然说要关掉产品线。那是全年最难找工作的时候,加上IT行业不景气,我努力说服并向老板争取了3个月的时间让产品上线、寻求再融资,到5月份解散的时候,团队已经比较平静了。
追随我的兄弟,有人降薪加入人人,有人放弃百度的职位,有人身兼数职、加班加点,有人要忍受复杂的报销制度,恶心的内部推诿⋯⋯人生最大的资产,就是这些朋友。“风车”在,我对他们每一个人都像朋友,“风车”不在了,我也会帮助他们每一个人。
活下去是创业的关键
创业,进入容易,也标志着容易死掉。
自己创业,活下去是关键。选个靠谱点方向,或者钱够多能试错,交一些学费后再找到方向。仔细规划钱怎么花,是否可以支撑到关键点来临;什么时候能够开始有收入,ROI什么时候正向;估计每个阶段的风险,估计投资后的问题;关注用户的留存率,关注团队的士气和忍耐度。
公司内部创业,活下去也是关键。很多时候,方向不是你定的,而是老板决策。所以要搞清楚老板到底要什么,向上管理非常重要,如果老板或董事会不支持你了,再好的规划也不管用。
举个例子。最近一家传统公司的董事会希望在互联网行业有所突破,选择了亲子方向,因为老板们都有小孩,觉得这个方向有潜力,但做什么怎么做他们都不知道。如果让我去做这个项目的CEO,我会先了解各位老板的情况,了解投资的规模、公司对这个项目时间上的期许(是急躁还是安心发展,虽然大部分都是前者)、希望项目解决什么问题,等等。然后再去了解业界的产品、产业链的情况,以及美国同行的情况。最后要做的是用户调研,如果找到做这个行业产品或者运营的人就更好了。选择几个切入点,做好分析,对于有同类产品的,要搞清楚对方发展的具体情况,自己为什么还有机会,对于国内没有的产品,要搞清楚别人为什么不做(多和人交流,不要担心泄密,你想到的肯定有无数人想到或者试过了)。最好,还能画一些简单而华丽的主要功能UI设计图出来。
以找投资人的心态和准备,去争取一个你觉得靠谱的方向(符合公司基因,符合市场规律,符合投入规模),让老板对事情有信心,更让他们做好长期投入的打算,明白各种风险都是在你的掌控之下,让他们知道每个节点的前景和时间点,争取到成文的支持。然后找到符合基因的产品、运营和技术负责人。
过程中也要保持进展汇报,不断给老板打气,让他保持对项目的信心。比如,项目的阶段性进展汇报,能够产生可控感;同类产品发展的汇报,能够坚定对方向的认可;内部的支持汇报,能够团结兄弟部门;遇到的重要问题汇报,能够让老板清晰对你的判断;描述清楚投入产出,能够获得需要的资源⋯⋯毕竟,大公司里做什么,也都是做职业经理,做好自己能够控制的事情,容忍包容自己不能控制的事情,分清楚哪些能够控制哪些不能控制,是大道理。
弥补创业基因不足
一个好的产品经理,需要拥有自己去做的产品的个人基因,这样成功的可能性会大得多。比如,不用论坛、微博和Facebook的人做社区产品就不合适;不用360客户端的同学做客户端也不合适;不爱好旅游的同学别做旅游产品;没有小孩的别做亲子产品;没有退休父母的同学,也别做老年人的产品;不爱摄影、不玩单反的同学,别做相册产品。
这里描述的一个道理:自挠其痒(scratch your own itch),做的产品才有感觉,会用竞争对手的产品,分析优劣势,才会用自己的产品,才会和用户打成一片获得反馈。运营和设计也是这个道理,我招运营,一定会看看他的微博账号。
创业也有基因的问题,这是我失败后学会的。创业者分为这样几种:搞纯IT的(学校的,大公司出来的,产品技术同学),传统领域的(媒体、金融、房地产之类的),搞运营的(大公司BD、运营、市场、之前小公司创业的许多人也是)。他们鲜明的特点也决定了他们创业的优缺点。举例说:
搞纯IT的,想法容易过于简单,对市场和用户太乐观,能够做出叫好的产品,但是很难叫座。冲动,有个简单的想法就出来干,也有可能成大事,比如Facebook的扎克伯格;而搞运营的,对于市场和用户反馈比较正面,但比较难做出产品来,折腾很久才让人知道它到底是啥,这些人有丰富的资源,很容易折腾出各种论坛、组织平台出来,线下搞得风生水起,但产品来钱很慢。
社交网络是传播工具不是本质
社交用户和社交关系的垂直化商业挖掘,目前不太明朗,不如搜索引擎那么容易应用在垂直领域(比如mp3的搜索,图片视频搜索)。Facebook也尝试过社交商业、社交旅游等,都不是很成功,人人做“经纬”、“风车”,也都失败了。原因很简单,社交群体(Social graph)在某些领域会变成兴趣组(Interest Graph,比如豆瓣)或者地区性小组(Local Interest Graph,比如同城),靠一个产品重新建立一个群体的难度很大。
但游戏也许是一个不错的方向,它兼顾社交和兴趣两个属性,又抛弃了地域性的特点。类似的领域,还有社会热点、明星八卦、读书、听歌、电影。新浪微博、豆瓣把握得不错。
不少人找我过去帮忙,有提供岗位的,也有天使投资,微博上更有无数朋友安慰和鼓励我。这证明中国互联网越来越成熟,对于创业失败也越来越包容和认可。创业的朋友,觉得这个过程中的收获是值得的,就够了。
编注:作者是人人网旗下旅游社交网站“风车网”CEO,从高调上线到团队解散,风车网用时不足2月。因此,作者在百度、人人的内部创业经验,更显宝贵。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环渤海财经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