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投稿 搜索:
您的位置: 主页 > 新闻 > 国内国际 > 国际动态 > 正文

QE3:最后的量化宽松?

来源: 人民网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转发至: 分享到QQ空间 百度收藏 人人网 开心网 豆瓣网

美联储主席伯南克依旧没有打开“印钞机”的引擎,不过同此前模棱两可的态度不同,他的最新表态释放出明确的宽松信号。在当地时间8月31日于美国杰克逊·霍尔召开的全球央行年会上,伯南克表示,美国经济目前状况“远不能令人满意”,美联储准备采取行动支持美国经济。分析人士认为,伯南克一方面力挺宽松政策效果,一方面对经济表达了担忧,已经为下一步行动铺平了道路。

释放明确宽松信号

在会上,伯南克说,“考虑到政策工具的不确定性和限制,美联储将在必要情况下提供额外的政策宽松,以促进经济更强劲复苏,并保持就业市场进一步改善。”

伯南克认为,就业市场的改善慢得“令人痛苦”,除非经济增长速度有所加快,否则失业率未来一段时间很可能继续远高于最大化就业的水平。据悉,到目前为止,美国失业率仍居于8.3%的高位,离美联储的政策目标尚有距离。而美联储官员曾暗示,是否推出新刺激措施将取决于降低失业率的进展。

虽然在演讲中,伯南克并未直接承诺进行干预,但其表示出对经济的疲软状态担忧,并明确美联储意图采取有力行动和其拥有的政策工具,提高了市场对其9月行动的预期。

事实上,美联储推出非传统货币政策以来,始终面临诸多质疑。质疑方认为,美联储此前采取的措施并没有为美国经济带来强劲增长,而再次推出类似措施可能进一步导致通胀加剧、金融系统不稳定以及美元贬值。华尔街分析师预测,5000亿美元的债券购买计划最多只能将失业率降低0.1%-0.2%,并带动GDP增长0.2%-0.3%。

为此,伯南克对金融危机以来美联储的行动辩解称,“量化宽松行动是有效的,证据显示,央行购买证券为经济复苏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并缓解了通缩风险。”

美国前总统里根的经济顾问、哈佛大学教授Martin Feldstein表示,降低失业率的阻碍巨大并超出美联储政策工具应用范围之外,帮助长期失业人群重新回到工作岗位需要一个长期过程。“美联储不断强调就业这一长期问题,并因此进行过度刺激经济的风险行为”。

伯南克也并非对美联储行动的风险视而不见。在此次演讲中,他强调美联储的行动取决于对行动成本和收益的衡量,也同时提到额外购买资产可能出现的问题,即破坏证券市场的功能、提高通胀预期、破坏金融稳定、导致美联储亏损。不过,他表示,这些问题是不确定的,“当考虑周全时,非传统政策的成本是可控的。如果经济条件需要的话,我们不会排除进一步使用此类政策”。

推出政策尚有阻力

美联储的下一次政策例会将于9月中旬召开,距上一次会议间隔一个半月。预计美联储官员将依据近来以及接下来一段时间的经济表现作出判断。分析人士认为,美联储今年仅剩9月、10月和12月3次政策会议,采取行动最好的时间窗口就在9月,9月初公布的8月份就业数据将是重要参考指标。

金融危机爆发后,美联储的货币政策就开始了一场又一场接力。经过多次降息,美国联邦基金利率自2008年底以来一直保持在零至0.25%的超低区间。此外,美联储还通过两轮量化宽松政策,购入总额超过2万亿美元的美国国债和房利美等机构发行的抵押贷款证券。去年9月,美联储推出将资产负债表调仓的“扭转操作”,后又于今年6月份将这一项目延期到年底。

对于美联储的下一步计划,分析人士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选项:第一,进一步将联邦基金利率从零至0.25%的区间降至零;第二,延长低利率政策指引期限,即将超低的联邦基金利率期限从目前的“至少到2014年下半年”延伸到更远的时间点;第三,降低美联储支付给银行的超额准备金利率,以激发银行的放贷行为;第四,购买一定数量的国债或抵押贷款证券,即推出第三轮量化宽松,以进一步压低国债利率和抵押贷款利率,刺激投资和消费行为。或者更加大胆地启动“开放式”的资产购买计划,不设定购买规模,而是配以一定的经济指标限定,如直到失业率降至一定水平,或者通胀率超过一定门槛。

不过,联合国经济与社会事务部全球经济监测中心主任洪平凡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认为,从经济角度来看,美国长期利率已处于历史低水平,再用QE3来继续降低长期利率对实体经济的“边际”效用非常小。从国际角度来看,以往的QE导致国际市场石油等产品价格的大幅度波动,热钱大量流向新兴经济国家,造成了这些国家的通货膨胀、资产泡沫。如果要推出QE3,美国不得不考虑国际压力。从美国国内政治角度来看,共和党极力反对美联储的QE和低利率政策,已经对美联储施加了很大压力。因此美国总统大选之前推出QE3的可能性很小。此外,也有观点认为,鉴于目前联邦利率已经降到极低,美联储即便此次推出QE3,也可能是最后一次运用这一工具。



责任编辑:乔慧
Tags:
转发至: 分享到QQ空间 百度收藏 人人网 开心网 豆瓣网
?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环渤海财经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最新图文信息资讯
关于环渤海财经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网站地图 - 版权声明 - 杂志订阅 - 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