亮点三
实行最严格水资源政策
按照建设宜居城市的总体要求,本市将建立更严格的环境政策和水资源政策,以加强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
首先是从源头上控制污染,实行更严格的污染物排放标准和总量控制指标,严格控制污染增量,进一步减少污染物排放。严格执行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和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抬高产业准入环境标准。
在四大功能区,将实施差别化生态建设政策。首都功能核心区要严格确保绿地比例,努力扩大绿化空间;城市功能拓展区要规范绿地管理,完善第一道绿化隔离地区绿地政策;城市发展新区要完善平原地区防护林网,推动第二道绿化隔离地区改造升级,引导节约使用林地,严格控制林地转为建设用地和其他农用地;生态涵养发展区要积极推进集体生态林林权制度改革,完善生态林补偿政策,强化生态林管护责任。
水资源承载量是支撑城市发展和人口规模的重要决定性因素,本市将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建立用水总量控制、用水效率控制、水功能区限制纳污制度,确立用水总量控制、用水效率控制、水功能区限制纳污三条红线,严格实行用水总量控制,坚决遏制用水浪费,严格控制入河污染物总量。建立水功能区水质达标评价体系和考核制度,严格控制高耗水产业发展,强化饮用水水源应急管理。
人口政策同样是北京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规划提出,本市将合理控制人口规模,立足四类功能区域发展定位和资源环境条件,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发展高端、高效、高辐射的产业,提高劳动生产率,加快低端业态的调整退出,控制人口过快增长。
为引导人口合理布局,本市将促进首都功能核心区人口疏解,使其人口比重有所下降;积极调控城市功能拓展区人口结构,使其人口比重趋于合理;提高城市发展新区人口承载力,使其人口比重适度增加;引导生态涵养发展区人口集聚水平显著提高。
本市还将稳步推进户籍管理制度改革,加强流动人口属地化管理、市民化服务,促进人口规模增长适度、结构优化、流动有序。
四大功能区近期发展重点公布
昨天,四大功能区近期的发展重点也随之公布。
首都功能核心区:
严格限制大型医疗商业设施新建扩建
首都功能核心区包括东城区和西城区,共32个街道,常住人口216.2万人,土地面积92.4平方公里。该区域是本市开发强度最高的完全城市化地区,主体功能是优化开发,同时也要保护区域内故宫等禁止开发区域,适度限制与核心区不匹配的相关功能。
本区域建设发展要以保护和传承历史文化为宗旨,坚持以存量更新为重点,改造硬件与丰富内涵并重,以小规模、渐进式为主,防止大拆大建。
近期将重点优化区域承载能力,严格控制旧城区新建住宅开发项目,严格控制大型公建项目,严格限制医疗、行政办公、商业等大型服务设施的新建和扩建。结合城市功能疏解和旧城改造积极引导旧城人口适度外迁,严格禁止疏解搬迁区域的人口再集聚。
城市功能拓展区:
强化城乡结合部治理
城市功能拓展区包括朝阳区、海淀区、丰台区、石景山区,共70个街道、7个镇、24个乡,常住人口955.4万人,土地面积1275.9平方公里。
该区域是本市开发强度相对较高、但未完全城市化的地区,主体功能是重点开发,要坚持产业高端化、发展国际化、城乡一体化。同时,也要优化提升商务中心区(CBD)、中关村核心区等较为成熟的高端产业功能区,严格保护颐和园、西山国家森林公园等禁止开发区。
本区域近期将强化城乡结合部治理。全面完成重点村改造任务,统筹推进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妥善解决失地补偿和就业问题,加大“农转居”人员社会保障力度,确保获得与城市居民大体相当的保障水平。按照常住人口规模,优化公共资源配置,提高社会服务和管理水平。
城市发展新区:
重点打造通州国际新城、昌平未来科技城
城市发展新区,包括通州区、顺义区、大兴区(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以及昌平区和房山区的平原地区,共24个街道、56个镇、1个乡,常住人口541.8万人,土地面积3782.9平方公里。
该区域是本市开发潜力最大、城市化水平有待提高的地区,主体功能是重点开发,要加快重点新城建设,同时优化提升临空经济区和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等基本成熟的高端产业功能区,严格保护汉石桥湿地自然保护区等禁止开发区。
城市发展新区是首都经济发展的新增长极,是承接产业、人口和城市功能转移的重要区域。近期将重点打造通州国际新城、未来科技城两个重要新城,打造高技术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集群发展区。
生态涵养发展区:
推进40多个古村落建设与修复
生态涵养发展区包括门头沟区、平谷区、怀柔区、密云县、延庆县以及昌平区和房山区的山区部分,共14个街道、79个镇、15个乡(含昌平区的7个镇,房山区的1个街道、9个镇和6个乡),常住人口247.8万人,土地面积11259.3平方公里。
该区域是保障本市生态安全和水资源涵养的重要区域。主体功能是限制开发,要限制大规模高强度工业化城镇化开发,重点培育旅游、休闲、康体、文化创意、沟域等产业,推进新城、小城镇和新农村建设。要严格保护长城、八达岭—十三陵风景名胜区等各类禁止开发区。
近期,生态涵养发展区将大力推进山区镇村建设。以山区重点小城镇、旅游集散特色镇和规划保留村为重点,提高人口和产业承载功能,发展具有区域特色的山区小城镇。围绕历史悠久、特色鲜明的40多个古村落,挖掘历史文化内涵,推进文化古村落建设与修复。采取多种方式,将采空区和泥石流易发区居民逐步全部搬出。加快路网建设,引导城市优质科技、教育、卫生、人才资源进入山区,推动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记者 杨汛 涂露芳)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环渤海财经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