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投稿 搜索:
您的位置: 主页 > 观点 > 观察与声音 > 正文

“纸”月饼?商业饼?社交饼?--中秋月饼三大怪象调查

来源: 金融界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转发至: 分享到QQ空间 百度收藏 人人网 开心网 豆瓣网

纸月饼“超发”,金银月饼“腐败”,真的月饼要么难吃、要么太贵反倒无人问津……记者在调查中发现,今年中秋节围绕着月饼又呈现出多种怪现象。月饼究竟是什么?民俗?商业?社交?大多数人一头雾水。

有关专家认为,乱象“饼”生背后,是月饼“太忙”、传统“太闲”,导致了小小月饼意义超载、重负难堪,折射出的不仅是文化之惑,更是现实之惑。

怪象之一:“纸”月饼超发 真月饼缺货

早在8月份,月饼提货券就悄然出现了。而这些活跃在超市、商场和酒店的月饼交易,销售的却并不是实实在在的月饼本身,而是一张张颜色各异的月饼券。

记者在南京中央商场看到,不时有手拿各色月饼券前来专柜提货的消费者。销售人员说,最近每天能卖出上千盒月饼,一大半都是拿月饼券购买的。

与“纸”月饼的虚假繁荣相比,真月饼的提货有的却是真难。近日,多位网友在网上晒出了月饼提货的不愉快经历。一位网友说,“上周日兴冲冲赶去福州路杏花楼领月饼。到了门店就傻眼了,队伍歪歪扭扭排了好长!两个小时才领到月饼。真是折腾!”宁波的网友则称自己有十几张“绿姿”月饼券,但要兑换成真月饼时,却被商家告知缺货,一连跑了三趟都没拿到。

记者在南京哈根达斯的一家店内看到,等待提货的队伍已有十几米长。而此前在武汉、上海等地,还曾有糕饼店出现过“有券无饼”导致消费纠纷。

有关专家认为,月饼券已成为一种“类期货产品”,名为月饼买卖,但大多是通过月饼券完成交易,整个过程并不需要实物月饼出现,最终付出真金白银的,只是需要月饼券的企事业单位和消费者。

归根结底,有牟利空间,才有月饼券的“超发”。经济学家马光远表示,围绕着月饼券的“灰色利益链”在各个转手环节均有利可图的表象背后,实际上是由月饼高额的利润在支撑。

怪象之二:“社交饼”盛行,吃的人不买、买的人不吃

“吃的人不买,买的人不吃”是人们对那些消费动辄数百元、数千元包装豪华的月饼礼品的一种调侃。好好的一个传统佳节,为何总会出现这种庸俗的怪现象呢?

“不管多少钱一盒的月饼,除了包装盒不一样,里面全都一样。外面一层薄皮,里面黏糊糊的一大坨馅料,甜得发腻。”一位市民说。记者在南京随机采访了十几个市民,其中中秋根本不吃或只尝一个的占受访人数的一半以上。

除了感觉不好吃、不想吃,还有些人表示吃不起。记者走访南京多家超市发现,苏果、家乐福、沃尔玛等超市的盒装月饼价格从近百元至上千元不等。单价算下来,最便宜的也要10元一块,最贵的则要上百元一块。“也就送礼才买这么贵的。”有市民一边选购一边说,“这哪儿是吃月饼啊,简直就是在吃钱!”

月饼脱离食品,变身为钱,已经成为现实。记者在采访中发现,近两年已有多家银行推出了“金月饼”、“银月饼”。在南京工商银行(601398)某网点看到,“月饼“上绘有明月、荷花、仙鹤等吉祥图案,并配有“团团圆圆”、“平平安安”、“鹤寿延年”等字样。最贵的一套两枚50克的金月饼售价高达47620元,最便宜的一枚银月饼也要850元。

“月饼花样再多都不是问题,问题在于消费它们的是谁。现状是一些月饼早已偏离了食物的范畴,成为拉关系走后门的‘铺路饼’,甚至是权钱勾兑的‘腐败饼’。”南京大学社会学专家周晓红表示,归根结底,月饼之所以成为人们的社交道具,背后是人情经济在作祟,是社交心理的异变。

怪象之三:月饼“太忙”,传统“太闲”

有人形容中秋节是“忙死卖月饼的、累死送月饼的、愁死吃月饼的。”这话即使十分夸张,却也反映了九分现实。几千年前的中秋民俗传承至今日,似乎只剩下了月饼,亲戚间送月饼、朋友间送月饼、给领导送月饼、拉关系送月饼……

民俗专家认为,中秋节成了月饼节,甚至成了商家牟利的工具,成了送礼社交的道具,让中秋节渐渐远离了传统的文化内涵,喝桂花酒、亲人团圆、民间祭月、庆祝丰收等习俗也渐渐被人们忽略。老年人找不到从前过节的感觉,中年人迷失在送饼收饼的忙乱不堪中,小孩子不知道中秋节为何物。

南京大学文化与自然遗产研究所副所长陈竟认为,作为传统食品,月饼寓意团圆的节庆功能一直传承着。但现在,月饼馈赠已经从注重亲情、感情异化,夹杂了太多不该承受的功能,“要让中秋节过得别那么累,月饼首先要从主角的地位上退下来。中秋节的主要价值体现在亲情上,一家人要团聚,更要回家陪陪老人,祥和温馨的团圆氛围才能体现中秋节传统的人文价值。”

民俗专家认为,不仅是月饼“太忙”,中秋成了“月饼节”,春节没了“年味”、国庆节成了“旅游节”、端午节成了“粽子节”等等现实都在提醒我们,当物质文明日益发达,传统节日的文化氛围也正一点点被侵蚀。“包括中秋在内的传统节日放假的目的是为了让人们有时间开展民俗活动,传承传统文化与美德,现在却在变味、变异,如果这样下去,这样的中秋节还有多少文化内核与价值寄托,还有什么值得人们去传承与弘扬?”陈竟担忧地说。



责任编辑:高梦
Tags:
转发至: 分享到QQ空间 百度收藏 人人网 开心网 豆瓣网
?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环渤海财经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最新图文信息资讯
关于环渤海财经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网站地图 - 版权声明 - 杂志订阅 - 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