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投稿 搜索:
您的位置: 主页 > 新闻 > 环渤海 > 正文

解析邯郸新材料产业基地年创产值350亿元之谜

来源: 河北日报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转发至: 分享到QQ空间 百度收藏 人人网 开心网 豆瓣网

听不到震耳欲聋的机器轰鸣,看不见人头攒动的生产场景。“仅仅100来名员工,今年预计将完成1亿多元销售额。”10月15日,走进河北亚光精细化工有限公司生产车间,该公司副总经理周保良说,100人实现1个亿的销售额,靠的是最高端的技术,最关键的就是亚光新材料产品二甲基海因关键技术的突破。

除了这种可用于合成医药原料和水处理消毒剂的化工新材料外,有机硅水溶高效复合肥已牵手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用以攻克亩产水稻1000公斤的世界性难题;新型高科技合成纤维——— 芳纶1414的研发成功,打破了美国、日本长期垄断,目前已实现产业化;纯度达到99.999%的高纯超细氧化铝粉,在国内荧光粉市场占有率达到80%以上……一系列国际国内领先的新技术,支撑起一个蓬勃兴起的邯郸新材料产业基地。

“创新是企业的生命。企业发展只有这‘华山一条路’。”到目前,邯郸市新材料领域企业近300家,年产值达到350亿元,年均增速达25%以上。近年来,开发新产品900余项,33%技术属于自主研发,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新技术有71项。邯郸市科技局局长李冠军说,“外来”创新要素与“内生”创新动力的成功对接,为邯郸新材料产业发展开辟出广阔天地。

从害怕创新到勇于创新,实现由零到高端的飞跃

“如今,亚光70%的产品远销欧美等多个国家和地区,稳稳占据着国际市场的主流地位。”说起今天的成绩,周保良不禁想起当初那个起死回生的选择。“那时候对这种产品几乎一无所知。”周保良说,只是在1994年一次国际会议上,亚光参会负责人听一位专家说起,这种产品国外市场前景很好,而国内暂时还没有相关研发。简单的信息透露出广阔市场,“我们毅然停掉有机玻璃生产线,倾尽全力开展新材料研发。”“对于科技创新,企业要有勇于‘亮剑’的精神。”周保良说,新技术的突破使企业获得重生。这一填补国内空白的新产品刚一问世,便引来商家预付款订货。一年不足60吨的产能竟然引来几百吨订单,激活了即将倒闭的小企业。

企业自主创新的勇气,不仅来自对市场机遇的预见,还需要企业家坚韧不拔的毅力作支撑。“开发了32年!多少国内企业前赴后继,投入上亿元资金重点攻关,都无法跨越产业化的门槛。”“风险太大了!大型企业自主研发尚且举步维艰,一家小小的民营企业靠什么进行技术创新?贸然上马这个项目,是抱着‘炸弹’走路。”2006年春天,专家论证会上,河北硅谷化工有限公司研究建设1200吨高性能碳纤维项目的想法刚一提出,便引来多位专家的一致反对。这里说的高性能碳纤维是一种化工新材料,一直是多年来国内企业和科研单位解不开的心结,市场被国外企业垄断。

谁都不曾料到,河北硅谷化工有限公司这家民营小企业不惧风险,从2007年开始,仅用了短短5年就完成了T700高性能碳纤维全新的工艺研发,攻克了制约碳纤维产业化的瓶颈。如今,一条年产1200吨碳纤维的生产装置为企业创造巨大效益。“自主创新是企业生存的根本。”硅谷化工经理、总工程师游传榜表示,创新不是一个简单的过程,并非立刻就能见效,往往需要长远的眼光和一定的发展周期。“但是,不创新也不意味着能逃避风险,而只是将风险暂时隐藏。企业的长远发展,绕不开创新这一主题。”

启动创新不算难,宽容失败才是持续创新的秘诀

近日,硅谷化工芳纶分厂纺丝、热处理及并纱车间里,轰隆隆的设备运转声中,只有头发十几分之一粗细的黄金丝线从机器中缓缓“吐”出,一圈一圈缠绕在线轴上。游传榜说:“这种芳纶1414合成纤维,打破了国外长达30多年的技术封锁,填补国内空白,解决了我国高性能纤维需求的燃眉之急,也为企业带来可观利润。”

如今,面对纷至沓来的新订单,游传榜常常会想起几年前的场景:芳纶的巨大市场摆在眼前,但接受国内没人敢做的挑战,万一失败,这损失谁承担?人们犹豫不决。关键时刻,董事长宋福如断然拍板:“继续干下去!失败了算我的,战胜失败才能换来成功。”正是这句话,让全公司上下吃了一颗“定心丸”,也激发了创新者的斗志。“企业只有营造一个宽容失败的环境,才能有更多的创新产生。”勇龙邦大新材料集团副总经理陈金德表示,企业一方面要鼓励全员创新,给创新受挫者重新站起来的机会和勇气;另一方面要通过配套考核制度,让科研人员轻装上阵,脚踏实地探索、研究和创造,为企业发展带来不竭动力。

推动协同创新,搭建1+1>2的持续创新平台

“我们的下游产品范围非常广,而现在的开发还远远不够,仅凭企业一己之力难以完成进一步创新。伴随着企业不断发展,科研基础薄弱正逐渐成为持续创新的短板。”周保良指着产品展厅里琳琅满目的产品对笔者说,语气中难掩急迫。近日,亚光公司频频到河北科技大学等高校进行考察,希望通过与院校合作的方式为企业持续创新提供动力。

几年前,因为氧化铝粉的纯度问题,河北鹏达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的科研人员向清华大学专家求教。“就是请专家帮一个忙。”当时企业的想法很简单,鹏达副总经理、总工程师李庆丰说,但在合作过程中,鹏达和清华逐渐找到了各自的角色定位。鹏达有清华没有的生产设备,有实践经验丰富的“老师傅”;清华则有鹏达无力配备的仪器装置,更有潜心科研的专家资源。“对鹏达来说,清华等于企业外部的研究基地;对学校来说,鹏达恰好成为科研成果应用与验证的一线实验室。”

如今,高纯度氧化铝粉这块硬骨头终于被啃了下来,而且采用胆碱循环利用的独创方法,对环境零污染。直至现在,鹏达国内市场占有率仍为最高,占据着国内80%的市场,国际70%的市场。

“企业同高校结合起来,弥补了企业在创新能力上的‘软肋’,又最大限度地实现了科技创新成果与市场的‘无缝对接’。这为推动企业稳定持续发展,提供了不可估量的强大动力。”李庆丰在采访中一直强调,企业与高校合作,并不意味着在技术上完全依赖高校,也绝不是企业和高校“拉郎配”那样简单,企业要从自身需求出发,在与高校合作中起到引领作用。
 

责任编辑:杨旭东

Tags:
转发至: 分享到QQ空间 百度收藏 人人网 开心网 豆瓣网
?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环渤海财经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最新图文信息资讯
关于环渤海财经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网站地图 - 版权声明 - 杂志订阅 - 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