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中国社科院报告,中国常住人口城市化率已达50%,如按户籍人口计算仅35%左右,其中相当比重为进城打工的流动人口,这些人没有户籍,很少保障,能否融入城市,值得探讨。
日前,中青报社会调查中心通过网络对10365名实名注册用户进行的调查显示,60.2%的受访打工者期待未来十年成为新市民。在他们眼中,成为新市民的三大标准是:同工同酬、享受城市福利、有城市住房。
《第一财经日报》记者从上海人口计生委处了解到,在外来人员中,打算在沪长期居留的比例达到四成,如将拥有自购房的来沪人员都视为打算长期居留的外来人员,则八成没有自购房。
外来人员在沪面临的烦恼主要是居住条件差和工作强度高:对于前者,目前外来务工者平均月收入不到3000元,想通过购房融入城市并不轻松;对于后者,本报记者在多地调查发现,制造业和服务业工人少有双休日,通常是一个月休息三天或每周休息一天。
但即便在二三线城市,外来务工人员要想融入城市也并不轻松。在浙江绍兴的艾默樱控股集团,来自陕西的打工者钱文才对本报记者说,他和妻子已到公司七八年,每人月薪3000元左右,最近他们还把小儿子介绍到了这个工厂工作。钱文才此前多年打工攒下了十多万元,但因为小儿子的一场婚礼基本耗尽,因此尽管全家都在绍兴,但并不敢想象将来能在这儿买房生活。
前述万名打工者调查中,对于他们的忧虑的选项,73.0%的人首选“生活成本高”。实际上,老一代和新生代打工者的感受略有差异。年轻的打工者流动性高,年岁稍大的打工者更稳定,正如钱文才夫妻满足于每月3000元的收入,但儿子却不太满足于不多的薪水和枯燥的工作。
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叶裕民认为,大多数老一代打工者进入城市是谋求温饱,新生代打工者则是谋求发展,实现自我价值,得到社会认同。换句话说,老一代更多地强调“生存”,而新生代看重的是“生活”。
当然,也不乏留下的外来务工者,在浙江丹吉娅集团一位中层管理者吴国其已在当地购房,他加入公司近十年,目前夫妻的收入足够按揭的需要。他对本报记者说,只要公司需要,会一直干下去。
这样的例子至少说明未来可期。前述万名打工者调查显示,65.3%的人对自己未来十年的生活有信心。十八大报告中也提出,我国未来将“加快改革户籍制度,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努力实现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常住人口全覆盖。”
(本报记者缪琦亦有贡献)
责任编辑:杨旭东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环渤海财经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