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投稿 搜索:
您的位置: 主页 > 深度 > 案例剖析 > 正文

中远的救生艇在哪里?

来源: 国企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转发至: 分享到QQ空间 百度收藏 人人网 开心网 豆瓣网

是否出手救援、如何救援,是一个系统工程

中国人正欢庆蛇年春节的时候,中国远洋却看到了最严酷的冬天。

2013年1月26日,中国远洋发布2012年年度业绩预亏暨退市风险提示公告称,经公司财务部门初步核算,截至2012年12月31日,预计公司年度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将出现大幅亏损。有媒体报道称,中远很可能再度巨亏百亿元。

中国远洋过去几年取得的荣耀瞬间消逝得无影无踪。2011年,中国远洋已经报亏104亿元,被市场称为“A股亏损王”。如果无法在2013年扭亏为盈,总资产接近1600亿元的中国远洋将会成为A股市场上规模最大的ST股。对于一个央企来说,这是一个耻辱的称号。

而2013年,是业界公认的航运业“黎明前的黑暗”,中远仍面临极其严峻的局势。鉴于2012年中远的应对措施收效不大,2013年市场对中远盈利的期望非常不乐观。

为了避免戴上ST帽子,中远做出了巨大努力。对内,“在主观上尽了一切努力,想方设法减亏,包括调控运力规模,加强联盟合作,严控成本支出等等”(魏家福语);对外,魏家福放低姿态,一面真诚谦卑地向股民道歉,一面通过国资委向国务院求援。

所有措施中,明眼人早已看出,最实际也最有效的就是政府援手。业界和公众对此都有较强烈的预期,认为国家一定会对航运业的严峻形势做出反应,何况是涉及中远这样一个影响力大、地位重要的央企?

然而,一年时间过去了,外部帮助并没有如期望般来到。

“政府救援”成为禁区

中远没有等到政府救援的原因,很大程度是源于2012年年中魏家福求援消息传出以来围绕中远的争论和质疑。

对于中国远洋股价的下跌以及对外宣传中对行业客观原因的强调,舆论普遍举起大棒。有媒体指出:“中国海运、招商局、东方海外这些中国航运企业跟你(中国远洋)一样的市场环境,为什么没有不堪一击?”

对于魏家福向国务院“求救”,以摆脱退市风险,媒体解读为是想让国家财政帮忙输血解困,同时想争取“圈养”政策和税收优待。某著名财经人士称:“一旦国企进入市场,就应该和其他企业平等竞争。如果一亏损就补贴,这对于同处困境的民营企业是不公平的。国企也会因为亏损了有国家做后盾而更倾向于风险性决策,更不努力经营。”

微博世界中对中远的讨伐声音更强势。中远作为一个央企,连续两年巨亏,股价跌跌不休,还花1亿元入手高尔夫球场,年亏损700万元等事实,让中远成为“垄断势力”、“央企利益集团”的最佳代表,受到口诛笔伐。“公司在盈利之时将原因归于自己经营有方,亏损的时候将责任全部归咎于不景气的大环境。”

最近,更有一名律师公开倡议罢免魏家福。

一边倒的舆论,结果就是“政府救援”在中远一例上成为禁区。对此,魏家福十分无奈兼委屈。在1月17日召开的博鳌亚洲论坛2013年中小企业发展论坛上,魏家福说:“拿中国远洋ST说事是居心不良。国内有股妖魔化国企的风潮。”

对此,业内人士则向《国企》记者表示,中远的确有委屈之处,例如“1亿元入手高尔夫球场,年亏损700万元”在其他企业只是小事,而在中远身上就被当作经营者花钱大手大脚的铁证。但是,中远的经营战略和能力确实不符合公众的期望值。“除了行业、油价等客观因素外,中国远洋的业绩出现大亏损的原因在于过于激进的扩张战略。5年前,受益于中国经济的蓬勃发展,散货航运业曾一度高度繁荣,公司的管理层盲目乐观,极力买船造船扩大运力,迅速膨胀,对航运市场形势判断失误导致了今天的苦果。”

据了解,中远在2008年航运市场火热之时采取激进扩张,盲目买船造船,不计成本地做大规模,而当时的BDI指数(波罗的海航运指数,是目前世界上衡量国际海运情况的权威指数)在6000点左右。现在运价一落千丈,但当时签约的高价租船合同仍在履约期,2011年公司希望调整租船费率与船东发生争议,个别船舶被扣作为抵押品。中远旗下一家公司人士表示,高昂的合同价格推高了各方面成本,在其他企业纷纷“瘦身”过冬之时,中远船队不断扩张,进一步加剧了供需矛盾。“今年公司将有部分高价租入船到期,退租后将减少一部分亏损”。

即便持续巨亏,中国远洋仍在筹谋海外扩张。中国远洋正考虑收购希腊最大港口Piraeus(OLP)60%的股权,投资金额为83亿元人民币。中国远洋内部人士表示,这笔庞大的并购资金是一个难题,公司也在通过多种方法融资。

中远的危机应变能力也落后于同行。其他国际航运业巨头盈利大幅下滑但并未大幅亏损。2011年,中海集运亏损27亿元,国际航运巨头马士基亏损6亿美元,韩国的韩进航运亏损5亿美元,韩国现代商船亏损3.2亿美元,中国远洋亏损104亿元,四家龙头企业的亏损加起来刚抵得上一个中国远洋。

种种现象表明,中远似乎是“扶不起的阿斗”。因此,反对者担心一旦注资救援,就会养成央企和国企亏损就伸手要钱的习惯,并不会因危机做真正改革,提升营利能力。中国远洋的根本问题仅仅依靠财务救助并不能解决,未来的风险仍然存在。

是否出手救援、如何救援,将是一个系统工程。因此,中国远洋的求援急切,中国政府的救援迟迟不见落实。


 

责任编辑:乔慧



Tags:
转发至: 分享到QQ空间 百度收藏 人人网 开心网 豆瓣网
?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环渤海财经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最新图文信息资讯
关于环渤海财经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网站地图 - 版权声明 - 杂志订阅 - 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