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望天边的大草原——记武警内蒙古森林总队呼伦贝尔支队
本报记者 张忱 通讯员 李宝军 杜俊奇
武警内蒙古森林总队呼伦贝尔支队积极参加生态文明建设,主动承担起植树造林、防沙治沙任务。图为官兵们与当地群众一起栽树治沙。
呼伦贝尔森林支队官兵正在林海深处瞭望。
杜俊奇摄
“我的心爱在天边,天边有一片辽阔的大草原,草原茫茫天地间,洁白的蒙古包散落在河边……”一首悠扬的《呼伦贝尔大草原》,让多少人听得如痴如醉、如幻如梦,对那片天堂草原心驰神往。
驻守在草原深处的武警内蒙古森林总队呼伦贝尔支队,组建60年来,承担着呼伦贝尔市363万公顷森林、840万公顷草原,以及中俄、中蒙1723公里边境线的森林草原防火灭火任务。近几年来,他们积极参加生态文明建设,主动承担起植树造林、防沙治沙、抗击雪灾、扶贫帮困等急难险重任务,为大草原的平静安宁、草绿山青做出了突出贡献。
灭火作战锻造拳头力量
“林海中,嘿,火场上,昼夜急行的森林战士;蓝天下,嘿,草原上,扎根边陲的森林战士……”雄壮的《呼伦贝尔森林战士》之歌,唱出了森林官兵守护绿色资源的豪迈情怀和“打造灭火作战拳头力量”的坚定决心。
“7.28”、“4.16”、“5.25”……扑救重特大森林火灾的战役代号,见证了森林官兵与火魔的一次次殊死搏斗。组建60年来,呼伦贝尔森林支队扑救森林草原火灾上千起,其中重特大火灾数十起,曾被国务院扑火前线指挥部评为“灭火作战模范集体”,多次被武警森林指挥部、内蒙古自治区政府评为“扑火作战先进集体”。
2002年7月28日,大兴安岭北部原始林区发生新中国成立以来最大一次雷击火灾。由于林区长期干旱,灭火水源短缺;森林里累积的腐殖层燃烧形成地下火,以致风力灭火机等现代化工具束手无策。官兵们只能人工挖开腐殖层直至土层或岩石层,形成隔离带,控制地下火。扑救过程中,当地又频发干雷暴,引发新火点,先后出现大小15个火场、几十个火点。官兵们不怕困苦、不畏艰险,奋战23昼夜终于完成灭火作战任务,创造了世界森林火灾扑救史上的奇迹。
2012年4月,陈巴尔虎旗突发草原火灾,部分火线火焰高达3米,火光映红半边天,热潮辐射千米外,火魔肆意撕扯着宝贵的草原资源。呼伦贝尔森林支队官兵紧急奔赴火场一线,常规分队、水泵分队、装甲分队采取“一点突破,两翼推进”、“多点突破,分兵合围”等多种战术同时展开扑救。“每次发生火灾,只要森林官兵一来,我们的心里就踏实了,”牧民乌仁巴图的话语,道出了当地群众对森林官兵的高度赞誉和信赖。
扶危济困彰显卫士情怀
灭火作战是主力,抢险救灾当先锋。2009年春节前夕,一场百年不遇的暴风雪袭击了呼伦贝尔草原,连续12场降雪造成交通、通讯全部中断,灾区牧民面临缺衣少粮、牲畜缺少饲草的双重危机。
接到救援任务,呼伦贝尔森林支队紧急调拨上万斤面粉、千余件御寒衣物和大批药品、燃料、饲料送往受灾最严重的新左旗乌乡和巴音敖包嘎查。为尽快疏通道路,官兵们每天10多个小时奋战在救灾一线,饿了啃几口凉馒头,渴了喝几口冰雪水,10多名官兵的脸部和手部被冻伤,20余名官兵得了重感冒。经过官兵连续1周的奋战,终于在春节前将救灾物资送到受灾群众手中,让他们过上了一个温暖的春节。
在草原深处的白音岱苏木,至今传颂着一个蒙古族阿爸与42个“兵儿子”的故事。1991年,孤寡老人布和朝鲁因患眼疾双目失明,一度失去生活信心,几次欲寻短见。驻守在这里的呼伦贝尔森林支队鄂温克旗大队官兵得知后,主动承担起老人的生活起居。没了生活用品,官兵们给他买;缺了柴米油盐,官兵们给他送;生病了,大家背他上医院……一晃20年过去了,先后有42名官兵接力照顾老人。目前,支队共与8所敬老院、6所儿童福利院、35名生活困难的孤寡老人结成“对子”,定期开展以“爱洒千里草原”为主题的送温暖、献爱心活动。支队曾被全国双拥工作领导小组、国家民政部、解放军总政治部联合表彰为“拥政爱民模范单位”,被自治区政府评为“公益之星单位”。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环渤海财经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