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海建
山东滨州市民常说的“大水泥疙瘩”,是当地曾经风光一时的“中海航母”。这艘“航母”是在滨州市中海水利风景区里仿照真实航母建造的标志性建筑。2003年开始建,累计投资1.2亿元后,2008年,“中海航母”陆续有商家入驻。最初的一段时间,“航母”异常火爆,可是火爆没有持续太久,到今天已经基本处于荒废状态,真正的成了一个“水泥疙瘩”。(8月1日中国之声《新闻纵横》)
上亿元的投资,说冷就冷到门可罗雀的地步,要说没损失,这是睁着眼睛说瞎话。资料显示,“中海航母”以美国尼米兹企业号航空母舰为蓝本,按一比一的比例建造。舰长260米、宽56米,建筑高度31米,其中甲板高度为12米,总使用面积为3.5万平方米,甲板使用面积超过1万平方米,可同时起降5架直升机,能同时容纳1500人就餐。三个问题接踵而至:如此体量巨大的景点,做过市场评估与风险分析吗?地标性的大建筑,在程序正义上有无瑕疵?当年的拍板者,需要为今日的萧条担责或说明吗?
这都是一些无甚新意的老问题,真正耐人寻味的是两个细节:一是航母最初计划投资3000万元,后来不断追加到1.2亿元;二是最初地方政府为了表示支持,除了减免商家费用,还用行政手段把一些政府活动安排在上面。这令人浮想联翩,譬如预算在成本控制上有超出3倍的“弹性”,地方政府花钱果真如此“自由”吗?行政给市场的照顾,就像市长帮农民卖的玉米或红薯,帮得了一时、帮不了一世,市场自有市场的规律,拿财政跟市场“掰手腕”,赌的不过是权力的“豪气”罢了。
千辛万苦建起来的地标,说倒下似乎就吹弹可破。这样的事情,早不是一两件了,譬如建设投入8亿元,使用寿命却不到9年——— 曾经的沈阳地标工程,曾经号称世界第一流的室内足球场绿岛体育中心,在爆破声中寿终正寝。还有更多的样本:2007年,西湖第一高楼被拆,设计寿命100年仅“存活”了13年;2009年,曾经的亚洲跨度最大的拱形建筑沈阳夏宫被整体爆破,它仅“度过”了15个春秋;2010年,南昌著名地标五湖大酒店被整体爆破,建成也仅13个年头……“城市是一本打开的书,从中可以看到它的抱负。”这是建筑业界的名言。那么,我们在地标建筑的兴衰存亡史中,究竟读懂了什么呢?
旅游经济是好,但也不是随便砸钱都能出效益。所谓地缘优势、规划短板等,自有专家学者去操心。回头看看,面对上亿元的“水泥疙瘩”,谁最心疼?反正似乎看不到地方部门的痛感:面对“中海航母”此时的尴尬,当年参与建设的官员多显得讳莫如深。没有人承认这是一个失败的项目,更多人似乎在等待它的起死回生。有说这项目还在进行中,有说它带动了周边地价……只是,过亿的投资,撂荒长草,这本身难道不是明晃晃的的损失?
3000万的预算,不断追加到过亿,结果又成了“水泥疙瘩”——— 市民很心疼、观者很心疼,偏偏掏钱的无甚表情。如果所谓的预算约束就是这样的终结状态,勒紧裤腰带交钱的纳税人,果真“人微言轻”?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环渤海财经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