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 滔画
编者按:碳金融作为金融资本与低碳经济相结合的产物,日益成为低碳经济发展的新引擎,为各类经济体创造了发展空间和机会。各国在气候安全允许的碳排放量范围内,展开政治经济博弈,力争扩大本国的碳排放空间,因此,碳金融现在以及未来相当长时间都将是世界各国博弈的重点领域。
发展中国家的机遇与挑战
高中理
对于广大发展中国家,碳金融的机遇与挑战并存。
庞大的市场需求激发了发展中国家发展低碳经济的动力
许多发展中国家成为CDM(清洁发展机制)中二氧化碳核证减排量(CERs)的供给国。据统计,截至2013年3月底,东道国CDM注册项目总数为6663项。其中,中国CDM注册项目占总项目数的52.8%,印度、巴西、越南、墨西哥、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泰国等国家的占比从18.4%依次降低至1.8%。
清洁发展机制在降低发达国家减排成本的同时,也促进减排资金和技术向发展中国家转移。据世界银行估算,2007-2012年,清洁发展机制每年为发展中国家提供大约40亿美元的资金,而这些资金一般会形成6至8倍的投资拉动效应,大大缓解了发展中国家低碳发展资金短缺的问题。
不少发展中国家开展碳金融衍生品的试点及创新
为帮助各行业应对气候变化,一些发展中国家借鉴发达国家经验,积极开展气候衍生品的试点及创新工作。以农业为例,气候衍生品为农业气候风险转移提供了全新发展思路。越南和孟加拉国推出了洪水指数保险,印度和墨西哥推出了干旱指数保单,加勒比群岛推出了飓风指数保险等。其中,印度气候指数保险的起步甚至早于农业收入保险,被誉为发展中国家最重要的金融创新。
一些发展中国家的金融机构接受并采纳“赤道原则”。赤道原则是一套自愿接受的用以确定、评估和管理项目融资过程所涉及的社会及环境风险的金融界指标。截至2011年5月1日,全球采纳“赤道原则”的银行已达72家,覆盖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其项目融资额度超过全球融资总额度的 85%。现有成员中约有25%是发展中国家的银行。
发展中国家的碳金融之路面临三大挑战
近年来,以“金砖国家”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积极加入国际碳排放交易体系,但交易基本局限在清洁发展机制(CDM)项目产生的核证减排量(CERs)上,加之发展中国家多为温室气体排放“大户”,其面临的挑战也更加严峻。
挑战之一:发展中国家的碳治理、碳交易、碳金融、碳服务以及碳货币绑定发展路径等均处于发展初始阶段。目前发展中国家的碳金融市场缺位,尚未开发出标准化交易合约,同时没有碳证券、碳期货、碳基金等创新产品,与欧美碳交易所开展的业务种类和规模存有相当大差距。特别是碳金融市场缺位直接导致发展中国家碳资产定价权的缺失,使其不能发挥金融在风险评估、管理以及价格发现方面的功能,只能被动接受欧美碳资产的单向报价。此外,广大发展中国家的货币缺乏竞争力,引致其在“碳货币之争”中处于明显劣势地位。
挑战之二:发展中国家减排产品多集中于低层次的减排领域,受制于发达国家企业需求的买方市场,低碳技术水平亟待提高。由于发达国家垄断低碳技术,在重要的技术变革时期,发展中国家还将遭遇低碳技术扩散和技术垄断的矛盾以及发达国家用技术控制市场和资源的严峻考验。
挑战之三:发展中国家目前基本处于国际碳交易规则制定的边缘,难以进入碳交易“主场”。绝大多数发展中国家自身没有与国际碳贸易二级市场直接挂钩的市场主体和国内交易平台,很难进入交易“主场”。
国际参与的力度直接影响碳金融的发展程度。积极减排并承担更多的减排责任,势必会增强本国碳金融的国际话语权。发展中国家应审时度势,采取适应于本国国情的“阶段性”方式,把握发展新契机。
(作者为上海工程技术大学管理学院教授)
责任编辑:乔慧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环渤海财经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