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投稿 搜索:
您的位置: 主页 > 观点 > 时事评论 > 正文

人民币两月贬约3% 中国企业海外发债前景如何?

来源: 新华网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转发至: 分享到QQ空间 百度收藏 人人网 开心网 豆瓣网

新华网上海4月17日电(记者 有之炘)人民币走势近来疲软且波动日益剧烈,市场对中国企业债务违约的疑虑也与日俱增,然而从表面看来,这些并未打击离岸人民币债券市场的热情。今年一季度,点心债市场发行规模创单季新高。人们不禁好奇,伴随人民币汇率进一步下行或波动逐步加大,人民币离岸市场将发生哪些微妙的变化?

发行端的热情不减

16日,人民币对美元中间价报6.1589,创7个月以来新低。自2月中旬以来,人民币贬值幅度将近3%。尽管在刚性兑付打破以后,投资人对中国企业的偿债能力感到一丝不安,但在人民币偏弱的一季度期间,香港人民币债券市场的发行规模则意外创下新高。

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香港市场点心债的发行规模高达1250亿元,较去年四季度增加了一倍有余。穆迪副总裁钟汶权观察到,一季度赴港发行点心债的企业以国业尤其是银行居多,通常银行单笔发债规模即可达到数十亿元,导致一季度总量创出新高。

谈及机构发行点心债的热情为何如此高涨时,申银万国董事陈阳向记者表示,主要是因为在岸融资难度增加。“今年境内信贷条件依然趋近导致企业发债融资需求上升,同时境内利率依然偏高使得企业更愿意去境外发债,预计今年全年点心债的发行主体会越来越多。”

除了成本上的明显优势,中国宏观对冲研究院院长付鹏分析认为,当前离岸人民币和在岸人民币的价差基本消失,两个市场的汇率关系更加紧密。“汇率风险基本没有了,导致国内机构发行点心债热情有增无减。”

渣打银行发布报告预测,截至今年年底,点心债券市场的规模可能超过7500亿元人民币,其中大部分出于再融资的需求。

投资端的无奈选择

从发行端来看,人民币贬值似乎并没有打消企业赴港发债的积极性。可是,站在投资者的角度,记者发现了“故事”的另一个版本——人民币的这一轮贬值令投资者产生了不小的心理压力。

“过去三年期间,由于债券本身的收益加上人民币自身的升值潜力,点心债总能保证不错的回报,境外的人民币债券可谓供不应求,事实上很多投资者是冲着人民币升值这一因素而来,”汇丰银行亚洲高收益资本市场负责人华莱士·林坦言,“现在情况略有改变,人民币汇率波动性提高了,也不再单边升值了,投资者对此需要重新评估,将越发注重点心债发行主体的信用。”

付鹏告诉记者,如果将今年以来人民币贬值幅度考虑在内的话,目前点心债基本都为负回报。“但由于境外人民币投资渠道有限,因此即便是负收益,也是一个无奈的选择。中长期来看,‘沪港通’一旦开闸将会吸引部分离岸人民币进入内地市场,届时点心债的发行可能会受到一些影响,发行方或需要用更高的收益率来吸引买家。”

大多数投资者认为,人民币贬值相当于预期回报降低,这的确会削弱认购热情。但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国际市场研究部副主任白明指出,这种影响相当有限。“尽管市场对于人民币的升值预期不再盲目,但对人民币国际化的预期不会改变,这会继续对离岸人民币债券市场起到支撑作用。”

交银国际董事总经理首席策略师洪灝也表示,国际市场并没有预期人民币会大幅贬值,因为大家普遍认为这是政策引导下的一轮贬值,因此整体点心债市场相对平静,离岸人民币市场的流动性仍然充足。

汇丰银行发布的报告显示,一旦人民币对美元汇率跌破6.2,才会显著影响人民币离岸市场的投资者情绪。

美元债的优势重现

当境内企业计划海外发债时,点心债和美元债往往成为最主流的两大选择。

最新数据显示,中国企业4月以来共发行了53亿美元的美元债券,其中中石化集团就发行了30亿元美元债。而与此同时,因担心市场反应欠佳,已有两家中小规模的中国企业取消了原定的点心债发行计划。在面对发美元债还是点心债的抉择面前,企业的心态开始变得微妙。  星展银行经济师周洪礼预计,鉴于人民币走弱会推升点心债收益率,如果未来几个季度人民币持续贬值,将会打击企业发行点心债的意愿,或改为发美元债。

但招商银行高级金融分析师刘东亮则认为,企业选择点心债或美元债的主要依据为自身业务经营需要及融资成本的比较,汇率尚不成为主要因素。

一家地方国企资本运营部的负责人向记者透露,大多数公司更加关注募集后资金流入境内的管制,从便利性而言,目前人民币回流不如美元便利。另外,现阶段的美元债流动性更好,发债时限更长,债券利率更低,这可能更加吸引发行方。

无论是发行美元债或点心债,多数机构判断,今年中国国企的海外发债前景较好,能够经受住经济增长减速和债券违约增加所带来的冲击。高盛发布报告显示,质量较好的发行者仍是投资者青睐的押注对象,基金公司应削减中国垃圾债的头寸。



责任编辑:乔慧
Tags:
转发至: 分享到QQ空间 百度收藏 人人网 开心网 豆瓣网
?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环渤海财经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最新图文信息资讯
关于环渤海财经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网站地图 - 版权声明 - 杂志订阅 - 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