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2月19日,浙江省宁波市,数辆“浙B”牌照的当地警车将黄牛逼到应急车道,一路护送黄牛从宁波东下高速。自2010年起,浙江省警务车辆已全面停用“O”牌,除部分转成普通民用号牌外,其余换上了警车号牌和警车外观标识。
据新华社电 昨日,贵州公安部门宣布,到4月30日,“贵O”专段号牌将全部停用;同日,武汉市公安局宣布沿用了18年的“鄂O”公安专段号牌,将被“鄂A”普通号牌取代。至此,据初步统计,全国22个省份已取消或宣布取消“O“牌,5个省份将“O”牌变为公安专用或转为普通民用号牌,尚未取消或变更的省份还有4个。
一段时间来,由于“O”牌车享有道路优先通行权等特权,因此最早只限公安车辆专用的“O”牌车被一些地方政府部门和相关单位争相超范围使用,屡受公众诟病。
4省份仍用“O”牌作警务车牌照
从10余年前开始,一些省份就开始取消这个号段车牌。早在2003年,黑龙江省就最早取消了“O”牌;2004年,上海全面取消“沪O”车牌。
截至目前,取消或宣布取消“O”牌的省份包括黑龙江、上海、宁夏等22个。
截至目前,内蒙古、广西、新疆、山西依然将“O”牌作为警用公务车牌照。
仍有4个省份未明确处置意见
从2013年10月1日起,甘肃省将“甘O”公安专段号牌变更为普通民用号牌,与其他民用号牌同等对待、同等管理。对公安机关使用“甘O”号牌的车辆,确因工作需要并符合警车管理规定的,按规定喷涂为制式警车,换发警车号牌。
目前,福建、广东、云南3个省目前还没有对“O”牌的处置意见,山东省部分地市取消“O”牌,但部分地市仍在使用。
■ 调查
交警上岗前首要任务记领导车牌
在各地纷纷取消“O”牌车之后,特权是否随之取消了呢?记者梳理发现,虽然一些地方取消了“O”牌,但是在实际执行过程中却出现了一些变相保留。
【明确号段】
在取消“O”牌车之后,一些地方采取明确划分号段或“尾号识别”的做法,以区分相关部门和单位的车辆。如此一来,无论是公众还是交通管理等相关部门,照样知道哪些车辆分属哪些部门、领导,取消“O”牌车的作用无从体现。
此次武汉市公安局将全市公安机关使用“鄂O”公安专段号牌的公务用车换发“鄂A”普通号牌,却明确了专用的号段。其中,武汉市公安局公务用车号段为“鄂A7xxxW”“鄂A8xxxW”“鄂A9xxxW”。
【混用民车】
尽管一些部门和单位既不使用“O”牌车,也不挂特殊号段,而是将车牌混入民用车牌中,但是特权照用,反而增加了公众监督的难度。
不少采访对象表示,过去的公车号牌能认出来,但近几年新的公车号牌与私车号牌完全没区别,监督难以下手。记者在西南某市一次采访中发现,某位政府官员乘坐一辆号码和车型都很普通的民用车辆出行,但是在经过红灯时并未停下等候,而是加速通过红灯,扬长而去。知情人士告诉记者,闯红灯之后他们都有办法消除记录。
“我们平时见到O牌车,就知道是公车。换成了普通民用车牌,公车就可以去任何场所了,包括娱乐场所。将车牌换个马甲,让老百姓都不知道哪种是政府车哪种是普通百姓的车,更加不好监督。”一位受访的北京市民说。
【特殊名单】
在一些地方,除了党政机关领导使用小牌号外,还自制“特殊车牌”,继续享受特权。而在交警等具体执行部门,则掌握着这些“特权车”的详细名单,在执法时对这些车“选择性执法”。
一位工作多年的交警透露,交警上岗前的首要任务就是牢记主要领导车牌号,并在执法过程中予以全方位“配合”,“闯红灯、占道停放这些基本上都会放过。”
“时间一长,哪些车牌是哪些部门的,连老百姓都知道,更何况执勤的交警呢?”接受采访的市民表示。
■ 措施
广州公车监控轨迹
记者了解到,不少地方并未正式取消“O”牌车,但已经采取相应的约束和规范公车的政策,例如给公车贴上统一标识,以便“直接亮明身份,接受社会监督”,取得了明显的效果。云南省多个地州已全部实行公务用车标识化管理,大部分印有“XXX公务用车”和“严禁公车私用”等明显字样,公布监督电话;广州给全市党政机关8491台公车安装了卫星定位系统和用车人身份识别设备,监控行车轨迹。
事实+特权车是表面,特权思想须根除
“O”牌车即特权车牌,是公安专段民用号牌,其历史始于1995年。然而,由于“O”牌是公安车辆专用,其享有道路优先通行权等“特殊权利”,因此,一些政府部门和相关单位也争相使用“O”牌,一度造成“O”牌车泛滥。
数据显示,浙江全省曾核发公安“O”牌5608副;陕西省核发陕“O”号牌一度达7056副;四川更是一度核发川“O”专段号牌2.4万副。
这也导致了一些地方的一些“O”牌车在特权思想作祟下违法乱纪,横冲直撞。正是在这一背景下,“O”牌车日益成为特权车、霸王车,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诟病。
有观点认为,对于多地纷纷取消“特权车牌”一事,老百姓希望的不仅仅只是触及到“特权车”这个表面,而更应致力于解决其背后的深层次特权问题,彻底根除特权思想。(腾讯新闻综合新华网、一财报道)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环渤海财经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