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八十年代
本市中小学入学过程中开始出现条子生,这批学生成为共建生的起源。
上世纪九十年代
共建生开始走向制度化,鉴于当时的历史背景,共建单位包括部委机关、央企等。
本世纪初十年
共建生开始泛滥,扩展到外企、地产、中小企业,甚至是学校所在地周边的各种单位,都开始跟学校建立共建关系。
2010年
市教委表示,北京将严控共建生数量,要求区县对各学校共建单位数量和接收共建子弟的数量、比例摸底,原则上不再审批新的共建单位和共建学校,并压缩现有共建生规模。
2012年5月
根据市教委颁布的《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关于2012年义务教育阶段入学工作的意见》,共建单位学生入学由区县教委根据市教委有关文件精神制定具体入学方案。
2014年
市教委发布义务教育阶段入学工作政策,表示取消共建生。
个案
一个共建生的升学样本
初二学生晨晨(化名),现就读于海淀区一所优质中学,至今已有三次入学经历。相较于多数家庭在孩子升学时面临的无数“磨难”,晨晨一家却幸运得多。作为一名公检法系统的工作人员,晨晨爸爸单位为晨晨一路的升学“保驾护航”——这就是从幼儿园开始的“共建”历程。
因为“共建”有机会上了一级一类幼儿园
从晨晨上幼儿园时,晨爸就深谙“共建”升学之道。在晨晨5岁时,晨爸为她办了转学,从一所私立幼儿园转学进单位的共建幼儿园,“当时真是赶巧,上级下了个指示,可以把下级单位的孩子送进机关幼儿园,因为是个一级一类的幼儿园,赶紧为孩子办了转学。”第一次通过共建名额入学的经历,让晨爸倍感欣喜,但是没过多久,他发现晨晨在这所幼儿园上学并不快乐,又为女儿办了转学,转回原来的私立幼儿园。
上共建校要交“共建费”
到了晨晨小学入学时,晨爸也没有像其他父母一样,为孩子如何可以划进好小学而“焦灼”,因为单位同样为他们提供了一所不差的共建小学,只是这一次晨爸的要求更高了。由于晨爸的工作调动,共建校也随之发生了改变,“原单位的共建小学我们打7分的话,现单位的共建小学只有5分。”晨爸回忆说,当时两所共建小学的档次不同,共建费也有差别,7分校需要3万块共建费,5分校只需2万。心想多交1万块钱就能让孩子上一所多2分的好学校,晨爸下定决心,和原单位打招呼,交了3万块,把晨晨顺利送进原单位共建小学。
以“共建生”名义参加考试
晨晨面临“小升初”时,这一次单位依旧为晨晨提供了一所优质中学,只是这一次的入学颇有波折。虽然单位与一所优质中学共建,但是按照这所学校的要求,往学校报了共建名额的学生,同样需要和其他学生一起参加“海笔”(即点招考试)。据晨爸回忆,当时学校的要求是900名学生一起参加考试,普通学生考入前100名学校才收,共建生考到前400即可,考到前40还可以免收共建费。但晨晨没能考入前400名。
对于这场小升初“共建”考试,晨晨至今也印象深刻,“当时6点多就在操场集合,900多人参加考试,我好困好困,记得只做了一个科目我就睡着了。”晨晨的考试结果急坏了晨爸,他记得单位里当时有5位面临小升初的孩子,但共建学校不保证全收这些孩子,必须按成绩筛选。“我知道自己考得很差,当时和我爸说,这次要是考不上真的不要给我找人了,就按派位走,派哪儿我就去哪儿上。我不想看爸爸到处求人。”晨晨说。
最终,晨爸还是托单位向学校求情,交了3万元共建费,为晨晨开了共建入学名额。
责任编辑:乔慧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环渤海财经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