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投稿 搜索:
您的位置: 主页 > 新闻 > 网播京津冀 > 正文

北京停批数据中心?

来源: 财经国家新闻网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转发至: 分享到QQ空间 百度收藏 人人网 开心网 豆瓣网

一个“限建令”传言,让正如火如荼的大数据热平添变数。

2014年4月8日,一则消息开始在坊间不胫而走。

消息称,北京将不再审批数据中心(IDC)建设新项目,北京市经信委将同河北省工信厅初定4月15日发布相关事宜。

虽然直到本刊截稿,此事仍未有最终进展,但据多位业内人士透露,此事并非空穴来风,只是靴子为何迟迟未能落地,目前仍未有确切消息。

尽管如此,由于将对各地遏制大建数据中心带来的高耗能和圈地热产生影响,这一消息已经引发各方关注。

防范过热

在此之前,防范数据中心过热的风声已经不绝于耳。

“当下,大量数据中心建设项目在陆续上马,若不及时加以总体管理,这必然将会使产能过剩之日提前到来。”IDC联盟秘书长郑宏此前表示。

在3月底的数据中心产业大会上,国家信息化专家咨询委员会副主任杨国勋、中国信息协会副会长何翠芹都也都专门对产能过剩前景表示担忧,杨国勋甚至直言,“现在有大型的数据中心已经有一些产能过剩了。”

据《财经国家周刊》记者了解,目前全国数据中心正处在一个建设高峰期,各地申请数据中心的牌照总量也在不断增加。

在此之前,中国推进“三网融合”、“宽带中国”、“信息消费”等战略政策的推动,以及新一代互联网、移动互联网、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等新兴产业的迅速突破,都促使海量数据快速生成,全国各地对数据中心的需求量与日俱增。

而根据机构预测,到2016年中国数据中心市场规模将突破1000亿元人民币,占全球数据中心市场的1/3,将成为全球最大的数据中心市场。

但与此同时,数据中心属于高耗能的大户,却集中在中心城市,这已对各地形成巨大的承载压力。

中国各地不同类型的数据中心总体耗电量已占全社会用电量的1.5%,几乎接近三峡大坝全年的发电量,而电力成本占数据中心日常运营成本的50%以上。

与此同时,各地正在不断加码的数据中心建设,也投入动辄数百亿甚至数千亿元资金,支援服务器总量超过百万台。

对此,多位业界专家指出,目前全国数据中心的建设实际已出现过热迹象,甚至正在产生新的泡沫,这可能导致圈地和资本操作、套利行为等,并将导致数据中心建设在不久后出现严重的产能过剩现象。

北京风向标

在这样的大形势下,如果北京停批数据中心新建项目,将成为数据中心布局调整的重要风向标。

据业内知情人士透露,京冀已就新数据中心资源配置达成一致,新建数据中心项目将由河北进行承接。

该人士表示,数据中心作为新科技快速发展的前沿排头兵,以此资源项目为依托,可为京津冀一体化的规划和资源配置,提供一种先期重要的探索和突破。

据机构统计,目前北京IDC规模型公共机房数量64个,是河北、天津两地总和的4倍,北京IDC市场甚至独占全国市场份额的38%。

IDC项目耗能较高,而北京的资源承受能力却有限。据国家电网北京电力公司数据,北京每年约有上百万千瓦的电力缺口,此外,北京的土地也较河北更加昂贵。

这意味着,未来大北京的数据中心项目需要整体合理规划。北京停批新项目将有利于京津冀一体化中,对未来新建数据中心的规划布局和综合设计考量。

整体大环境背景和政策的变化调整,促使北京将停批数据中心新建项目。而相对于全国的数据中心布局和选择,这种政策与规划变化调整下的利益划分和资源匹配问题解决思路,也有可能在更多中心城市复制。

此外,根据工信部计划,到2015年末,通信网络包括数据中心在内全面应用节能减排技术,实现单位电信业务总量综合能耗,较2010年底下降10%。

业界亦有人士认为,这也是北京的数据中心产业转移的另一个关键原因。

目前,北京拥有规模型数据中心数量在全国居首,并且遥遥领先于全国各省份的分布数量,结合能耗目标的要求,北京数据中心布局也到达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北京数据中心的产业转移,也有可能成为大趋势的拐点,提前寻找到实现各方资源优化配置的路径,成为产业转移发展的方向探索。

提前产业转移探路

从国外经验来看,虽然数据中心的市场需求增长加速,但无论控制产能过剩,还是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都需要对数据中心进行合理规划。

以美国为例,在经历互联网、云计算等几轮狂飙突进式的高峰与理性的低潮期后,2011年,美国政府宣布,从2011 2015年,美国计划关闭约800个数据中心,其中2012年关闭数据中心数量为373个。

而在国内,2013年年初,工信部、国家发改委等5部门曾联合同发布《关于数据中心建设布局的指导意见》(下称《指导意见》)表示,我国将加强数据中心标准化工作,针对已建数据中心,鼓励企业利用云计算、绿色节能等先进技术进行整合、改造和升级。

其中,《指导意见》提出,鼓励改造升级已建数据中心,并减少政府自建数据中心数量,引导企事业单位逐步将相关应用向专业机构提供的云服务上迁移。同时,对新建数据中心作出规模标准与等级划分等,要求重点考虑气候环境、能源供给等要素。

多位专业人士向《财经国家周刊》表示,新的转型升级势在必然,但政策调整后的规划是否进行有效实施,市场存在的诸多变量和各方资源如何有效协调,还都有待更合理的规划布局及制度协调。



责任编辑:辛欣
Tags:
转发至: 分享到QQ空间 百度收藏 人人网 开心网 豆瓣网
?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环渤海财经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最新图文信息资讯
关于环渤海财经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网站地图 - 版权声明 - 杂志订阅 - 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