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驻衡水记者 焦磊 文/图
“要问老家在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要问老家在哪边,直隶省的枣强县。”在山东很多地区,都流传着这首歌谣。据记载,明洪武、永乐年间,枣强曾向山东大规模移民。近日,枣强县移民文化交流团赴山东省寿光、章丘开展寻亲圆梦交流活动,引来两地居民的关注。据两地移民文化协会调查显示,寿光市958个自然村落中,枣强移民村落占了195个,占总数的20.35%;章丘市1016个自然村中枣强移民村落371个,占村落总数的36.52%;枣强县553个行政村中,39个村有来自山东的移民。
冀鲁两地董姓族亲600多年后再聚
5月16日上午,山东省寿光市桑庄花卉广场寻亲续谱咨询活动现场,数百名来自山东寿光、淄博,河北枣强等地的寻亲人将登记处围了个水泄不通。他们目光热切,细细寻找登记簿上的线索,只为圆多年来寻根溯源的心愿。“祖上说我们是河北枣强来的,这回能找着根吗?”“族谱上写着我们老祖宗是兄弟4人一起从枣强来的”,“同志同志,你们的移民资料让我抄抄!”……
枣强王寿村的董观堂带着厚厚的家谱与寿光市的董敬斋高兴地拥抱在一起,在600多年后的今天,两个同宗亲人再聚的喜悦感染了在场所有人。董观堂说,根据族谱记载,始祖董志先有8个儿子,奉朝廷旨意及家族发展,于明永乐二年向山东迁去,原籍只留下两子。记者注意到,其族谱上清晰记载着几个分支的姓名和去向。董观堂非常喜欢研究家族历史,多年来一直在寻找迁往山东的族亲,没想到在寿光找到了。
在千里之外的寿光市,在街道办事处工作的董敬斋也在寻找老家的族亲,根据他的家谱记载,寿光董氏聚居地有70多个村庄,其中最大一支是元末枣强董志先的后裔,这一支共有八子数十门之多。在寿光落籍者为其二支(五门)、五支和七支(三门)。总人口不包括外徙者,约两万余人。追溯其源,是始迁先祖董志先来自古广川(其故城在今枣强县)的王善有村(现为王寿村)。当枣强的董观堂拿出《董氏家谱》后,董敬斋迫不及待地确认起来,两地家谱一致,其祖先与子孙名讳记载无误。
枣强寿光是分居“亲兄弟”
寿光市的董敬斋通过自己家族的迁徙,多方考证枣强与寿光的关系,他发现,因元朝末年政府横征暴敛,引发战乱,主战场在黄淮平原。中原诸州受祸最惨,积骸成丘。洪武末年,枣强一带阴雨连绵,洪水泛滥,民居庐舍倾塌殆尽,后又遭遇大旱和瘟疫,灾民死亡过半。故先祖自枣强迁至寿光,与其家族相似的例子不在少数。
枣强县移民协会副会长李连申说,根据《中国移民史》第五卷第202页明确提出:“济南移民:洪洞人和枣强人。”据枣强县志记载,当时明政府在枣强县境内设有“移民局”,谱书中记录有“分丁局”,枣强人包括冀州、武邑,或许还包括真定府周围地区的人,可能还有四面八方的流民或自愿者移民到山东。当时的枣强县就如同山西洪洞大槐树一样,是个移民迁发点。
据寿光市姓氏族谱记载,徐氏家乘及墓碑考:始祖徐继系河北省枣强县桑梓帮人,为避战乱,于元末迁居寿光城南立村,田氏踵至,故村名为“徐田二户”庄。后张、刘、赵、杨等姓迁入,因徐为建村之首,遂称徐家庄。
文家街道前游家庄,相传明洪武年间,游氏兄弟二人自京师真定府枣强县大碾庄迁此建村,以姓氏取名游家庄。后兄弟二人分居,老二卜居村前300米处立村,取名前游家庄。
据官方资料与民间整理资料看,寿光市有自然村落958个,其中枣强移民村195个,占总数的20.35%,绝大多数建制于洪武、永乐两朝。明确从枣强迁移的村有24个。
枣强是移民输出地又是集散地
李连申说,枣强移民历史可追溯到明代,至今已有600多年。在今天山东济南、淄博、潍坊、东营、滨州等地,大约有35万人为枣强移民的后裔。据《中国移民史》五卷记载,“在洪武年间山东接受移民共184万,其中来自山西121万,占66%,来自河北35万,占19%,其中来自河北的移民大多数自称来自河北枣强”。
那为什么枣强成了河北到山东的人口移民地呢?枣强县政协副主席桑淑君说,据史料记载显示,明初大移民时的直隶枣强,恰如同时代的山西洪洞县一样,是移民输出地与集散地的合二为一。究其原因,元末明初的主战场在山东,枣强受影响较小,同时又由于枣强地势较高,在历次洪涝灾害中损失最小,所以枣强县人口在元末明初曾呈现出相对增长的趋势。强大的移民潮对枣强地区人口外移,势必产生一个强有力的推动,在地少人多的前提下,枣强及附近地区人口外迁就会形成势头。
齐鲁师范学院院长刘德增研究山东地名志资料发现,在今章丘市,枣强移民村落占总数的36.5%,寿光市的枣强移民村落占16.1%,博兴县的枣强移民村落占61.5%,惠民县占84.2%。山东滨县,来自枣强的村庄多达400个,阳信、沾化两县几乎是枣强移民的一统天下。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环渤海财经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