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回到马路对面的职工宿舍楼之前,54岁的老郑走上了主路旁边的一个斜坡,通向厂区主路上面架起的那个颇具年代感的铁路桥。当年他在上面穿梭往来工作的时候,是开着28吨级的运矿小火车的。
“我20岁到厂子工作,从(一九)八零年开始,在这儿干了34年。在山上开采、在那边的车间初步破碎成石块,然后拉着矿车给运过来,再在这边的破碎车间再加工,完了再送入灰窑里去烧,除了具体操作灰窑的技术活儿‘司窑’,这里面全套我都干过。”老郑迎着夕阳,手指着窄轨小铁路由远处延伸而来的方向,“那时候我就拉着32个矿车,打那儿来。现在,小火车头已经入库了,成文物了。”
小铁轨埋没在杂草和废土之间,不易察觉。而比这消失得更彻底的,是几十年间烧灰烧出来的“灰坨子”。那位不愿具名的管理人员介绍道,长年累月烧制石灰,会在地上积攒出烧后留存的灰渣。“高的灰坨子能有几层楼高。”他说,“过去都是土法烧灰。把石头垒起来、糊上,配上煤和柴火,就这么烧。生石灰烧成熟石灰后就存成了灰坨子。”
由于毗邻北京西山,守着这些品位(含钙量)高的石料,“靠山吃山”的大灰厂自古就是制灰、售灰的集散地,且“肯定有上千年历史”。“‘大灰厂’的名字要比我们建材化工厂久远多了,古代的制灰工艺早就形成了。过去没有水泥,建设就得用灰,砖瓦结构的建筑全都得用灰。”该管理人员介绍说,“这儿是最集中的烧灰地方,很多人从外地赶来这个集散地。听村里的老人讲,说过去从西山上下来就有条古道从这儿经过,慢慢把大灰厂这个村子发展成了一个集散地,村里有戏台,有打把式卖艺的,有集市。因为流动性大,还有很多土匪出没。”
据介绍,建国以后大灰厂村仍然保持着千百年来无序开采的模式,对环境破坏、燃煤造成污染,逐渐受到了政府管制。随着机械化生产的北京建材化工厂被改制升级,制灰产业也基本退出了北京市场。“据我们所知,现在北京也没有别的制灰的厂子了。”该管理人员说。
如今厂区的大门口,早在2012年就挂上了“新兴际华(北京)应急救援科技有限公司”的字样,归入大型国有企业新兴际华集团有限公司,建立一个应急产业的示范园。原先的凌云建材化工有限公司,也在该集团的改组下升级成为“新兴凌云医药化工有限公司”,并将在河北邯郸安家,称“既不再生产石灰,也不再产生二氧化碳”,把高污染、高耗能、高耗水的业务全部关停。
原建材化工厂的厂办,如今正在频繁地开会研究,准备着彻底改头换面的重建工作。会议室南侧、办公楼后面的小山头将被推平;由工人们“看摊儿”的所有的老旧厂房设施,即将在固定资产评估后被拆除;远处,原先灰窑的位置旁边,一条与京广线相连、原先用作货运的真正的铁轨延伸至厂区外,改制转型后,铁路也面临着改造;如今,原建材化工厂的600余职工、220万平方米厂区,都面临着转型。
“原来干了一辈子的那套东西,要彻底没喽。”明年即将退休的老郑说,“不过这东西早晚得没,这是大势所趋,没办法。社会得进步。”(应要求,文中部分采访对象为化名)
新闻背景
北京首家外迁企业落户河北
据丰台区经信委负责人介绍,自2月26日习近平主席强调京津冀协同发展后,建厂于丰台区的北京凌云建材化工有限公司4月16日完成外迁,并进入调试阶段,成为北京市第一家外迁企业。厂区原址,将转而着力发展应急救援产业。
由于北京凌云建材化工有限公司(迁至邯郸后改名为“新兴凌云医药化工有限公司”)建厂时间较长,生产设备老化,自动化程度低,能源资源消耗高,已不适合在首都生存。经过转型后,原企业落户河北邯郸后将利用当地钢厂白灰窑尾气做原料,按照我国最新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GMP)的要求,将其建成环保技术领先的原料药小苏打专业生产线。
生产线的整体搬迁,一方面彻底减少了该项目在北京的碳排放;另一方面,采用循环经济的方式,“吞噬”并利用了现有钢厂排放的二氧化碳。据测算,项目一期可实现北京和河北每年综合降低二氧化碳排放2.2万吨(减少95.8%),耗电量将减少1080万度(减少56.3%),用水量将减少58.8万吨(减少81.7%),煤炭消耗和粉尘排放分别由5.29万吨和0.12万吨减少到0,吸纳当地就业150人左右。
生产基地迁到河北后,原址可腾退出数百亩的工业用地,将结合首都的功能定位调整,建设生态型应急救援产业示范园区。产业园搭建“一园三区”的功能架构:一期利用582亩土地建设“安全应急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基地”和“军民融合创新示范基地”;二期利用1000余亩山地建设“体验培训教育基地”。产业园建设力求突出生态、低碳、绿色、高端的规划建设特点。(记者薛雷)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环渤海财经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