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袋企业唤醒残酷世界
■文/穆 胜,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工商管理博士后
好多人羡慕小米可以凭借“炒作”玩到300亿元的销售收入,好多人也质疑没有生产的小米能够走多远。但是,纵观现在的商业格局,尤其是硬件终端的商业格局,你就会发现,这个世界比你想象的更加残酷。
模块化催生脑体分家
有人认为,“没有生产”的小米或将面临巨大风险。随着小米的持续发展,芯片供应量跟不上手机销售速度的问题会被逐渐放大,产品供应链的问题可能制约小米继续跨越式发展。在我看来,大家之所以会这么理解,是因为还没有理解新竞争中的生产模式——模块化价值网。
新竞争中,我们喜欢谈“价值网”,指的是企业归核后缔结的四通八达的合作关系,以及小单元更大范围内的合作。但由于合作需要磨合而形成,一旦形成之后,如果解体,又会面临巨大的沉没成本和重购成本,这种合作仍然是一种点对点的联盟,仍然是“链条式”的发展。
所以,我们根本不用担心雷军“没有生产”的小米,即使生产厂家不给他做手机了,他也能找得到一个“完美备胎”。新竞争的规则已经改变。
模块化颠覆了一切,当产品结构实现了模块化时,一个企业可以同时向若干上游企业进行采购,因为,采购的模块是标准化的,采购关系可以实现灵活地缔结和解体。此时,原来的“链条”就开始“变厚”,真正地形成了“网络”。因为模块化,企业归核后的小单元可以真正实现自由组合,即使一时发生合作伙伴的选择错误,也可以自由纠错,而不必担心浪费巨大的沉没成本和重购成本。甚至,企业还可以“骑驴找马”,随时等待更佳的合作者。这样,在消费者需求多元化,且不断迭代的背景下,生产系统的迭代也能更加飞速地进行匹配,这样才能真正爆发网络的巨大威力。
在原来的价值链甚至价值网模式中,由于上下游的交付界面未实现模块化,那就意味着其和代工商、元件商之间的信息是相互溢出的,或者说双方在合作的过程中会不断进行自觉或不自觉的知识共享。例如,下游采购方为了明确自己的采购要求,反复向上游生产商阐述自己的技术标准。又如,上游生产商为了满足对方采购要求,反复向下游采购方解释自己的技术约束,然后商议出双方都能接受的生产方案。此时,双方之间的私有知识逐渐变为共享知识,且这个部分越来越多,形成了一种“双边粘性”的关系(谁也离不开谁,否则新的合作者又要经历这个学习过程)。
更重要的是,任何一方都不能完全保护自己的知识(除非用专利池,苹果就是用这个攻击安卓三剑客,但专利之外也有保护不到的知识),因为双方自身的私有知识会越来越多地变为双方的共享知识。等到你的知识充分溢出了,你的代工厂商就有可能推出自有品牌和你竞争,对此,你敢承受这样的风险吗?因此,任何企业都不可能完全以知识来参与竞争,保留生产变为了必要。生产在此时更像是一种“壁垒”,目的是保护附着在上面的知识。这就是价值网依然是“链条式”形态的原因。
但是,新竞争中的产品模块化和组织模块化趋势却实现了“信息(知识)的包裹”,具有知识优势的企业因此可以主动推动“脑体分家”,将生产任务切块后分别进行下沉外包,将自己打造成为“脑袋企业”,也叫系统整合者,而若干的外包企业则成为“躯干企业”,也就是模块供应商。这种下沉外包中,任务的传递是单向的,躯干企业仅仅能够了解到对方少量的技术要求,根本接触不到对方的知识。
当然,这种规律下,躯干企业也不愿甘当配角。躯干企业在他所在的层级上再次将生产进行下沉外包,自己成为次级“脑袋企业”。这就形成了逐级指挥、层层下沉生产的链条关系。以此类推,模块化价值网形成了一个以最大的脑袋企业为核心,在其四周辐射若干条此类链条的“蛛网”。
你认识了这张蛛网就会明白,没有生产是常态,生产已经被下沉到底层的环节。
责任编辑:乔慧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环渤海财经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