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们讨论城市文化,已经不能忽视一些新的因素和条件。互联网、移动互联网,以及伴随着互联网成长起来的一代代年轻群体正在改变和重塑着城市文化的基因和表现。从PC互联网到移动互联网,从线性广播的放送模式到网络互动的沟通传播方式,从各种终端的更替到新一代消费人群的成长,互联网正在重新解构或建构着城市运行的方方面面,包括文化。
这种变化是革命性的,因为承载文化和孕育创意的基础设施已经发生裂变。宽带互联网、无缝连接的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处理、各种适配终端和应用软件等等,这是今天创意文化生存和发展的基础设施。面对这种革命性的转型,纽约面临挑战,伦敦面临挑战,洛杉矶面临挑战,中国的城市也面临挑战,可以说,全世界的文化创意产业城市都在经历着嬗变和重生。
更为重要的是,文化创造和文化消费的人群也在发生着本质性变化。一代具有互联网思维的年轻族群正在成为文化主体。因为这种文化基础设施的裂变,他们已经不是简单的代际文化传承,而完全是一种新文化的诞生。极端来说,伴随他们成长的,培养他们思维方式和行为取向的,不是父母,不是学校,而是互联网。
在这样的背景下,要提升城市文化软实力,需要关注两个方面的现象和问题:
一是互联网创造了全新的创意环境、通路和平台,催生和培育了碎片化的创意人群和结构,这些原创的力量如何与专业的整合力量相结合?二是基于互联网的线上个性化文化消费模式和体验,如何与传统媒体构架下的线下群体文化体验相结合?
对于作为文化软实力和创意产业重要支撑的城市媒体业务来说,我们将何去何从?平台依然很重要,但能否用互联网方式重新整合平台和建构平台是关键。今天我们拥有的传统平台,因为是建立在传统基础设施上的,虽然依然强大,但正在失去优势和主导,那种自以为坐拥平台就可以朝南坐的传统电视台心态是可笑的。
未来的广播电视台或者播出机构将是自有版权内容生产和互联网内容专业集成的整合。整个城市,或者整个环境,都在以互联网方式生成和传播内容,因此,梳理、提升、整合,乃至产品化各类创意,发现价值,兑现价值,应该是我们要做的工作。在这个过程中,创意内容本身仍然是决定性因素,因此,对于创意内容品质和差异化的极致追求,甚至是偏执追求,是取胜的关键。另一个方面,在关注线上文化创意生态环境的同时,我们还要关注城市的线下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趋势和变局。这是相辅相成的两个方面。
对于传统意义的城市文化创意产业来说,一是硬件设施,比如剧场、电影院、展览场所、主题公园、公共空间等,二是内容和服务,比如演出剧目、音乐节,这是创造体验。现在我们还要关注第三点,移动互联网和移动终端,比如智能手机对城市文化创意产业、旅游业、餐饮服务业的影响。可以想象,随着无线带宽和接入加速提升,尤其是在人口密集的大型城市,高度密集的移动互联网通信所形成的网上互动交集将与线下的文化设施及其内容产品与服务形成一种耦合。这将大大刺激城市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同时也将塑造新的产业形态和新的娱乐消费行为。
从传播学的角度来讲,互联网、移动互联网、手机和电脑等各类终端产品,提供的是个性化的文化娱乐消费体验。这种体验是个人化的。但人是群居的,人还需要集体体验,在这个意义上,电影院不可能被视频网络所取代,电影院、功能多样的演出剧场、现场音乐活动、互动方式的展示空间、体育场所、主题公园、文化娱乐休闲消费相结合的城市地标等等,作为一种集体体验方式,都会长期存在,而且会因为移动互联网的推动,在商业模式和用户管理上还将有巨大突破的可能。
今天,内容和品牌已经在互联网上产生,用户在互联网上积聚,交易也在互联网上发生,大型互联网企业需要把这些网上体验“下载”到线下,产生新的体验以及消费,这是提升用户黏性、创造新的循环系统的方式,同时也是创造快乐体验、覆盖生活方式和娱乐产业的线上线下的趋势。即将开园的上海迪士尼,以及我们正在建设中的徐汇滨江梦中心都需要考虑这个问题。
(黎瑞刚 作者为上海文化广播影视集团董事长、总裁)
责任编辑:乐乐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环渤海财经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