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投稿 搜索:
您的位置: 主页 > 经济 > 焦点热点 > 正文

光标式人物

来源: 燕赵都市报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转发至: 分享到QQ空间 百度收藏 人人网 开心网 豆瓣网

 总有些错位感体现在陈光标身上。比如,他的身份算是经济人物,博眼球的却是慈善事业,而关于他的报道则更像是娱乐新闻。

就算这场刚刚给他带来“世界首善”称号的美国慈善秀,也大多尾随着这样的报道:“陈光标美国街头送钱、男子拒收”,“陈光标纽约慈善午宴不发钱、流浪汉现场抗议骂其骗子”,“陈光标让接受现金的美国穷人穿上雷锋装照相”……即便出了国,关于他的消息也和国内一样,和“陈光标南京当众砸奔驰”、“陈光标带‘绿帽子’倡导绿色出行”、“陈光标用16吨人民币堆钱墙”的味道一样,一点揶揄、一点讽刺、一点看洋相的意味。

这个舆论腔调向来影响不了陈光标,相反,“荣膺”“世界首善”的他比平常更为志得意满。虽然授予方“中国全球合作基金会”并非联合国官方机构,但陈光标多次向媒体强调,这是联合国组织授予的称号。“我现在是‘世界首善’了”,这个声音几乎响彻6日、7日的网媒和纸媒。

评论者们显然不买账。7月8日的《嘉兴日报》上,论者盛翔直言“(世界首善)这应该是周星驰喜剧中才有的情节”,“虽然我不知道‘中国全球合作基金会’是个什么机构,也不知道这个机构为什么跑到美国,在陈光标的‘秀场’给他颁发这样一个荣誉称号,但是,因为有了一块牌子就成了所谓‘世界首善’,本身就是荒谬至极的事情。如果说原来的‘中国首善’还有一点黑色幽默,那么‘世界首善’就是无厘头恶搞了。”

感到另一种悲哀的是《三秦都市报》的评论。“一个成熟、向上发展的社会,若有完备的慈善制度的支撑、优质慈善环境的托底,何至于让‘质疑’‘差评’不断的‘暴力慈善’‘营销慈善’,一直成为舆论关注的主角?”

原因被作者归结为中国慈善的疲软:“不少官办组织都拒绝改革、登记制度对民间公益组织仍然存在大量‘软约束’、中国内地志愿者捐赠时间比率全球垫底等事实,仍是粗粝的现实存在。”

纸媒评论对“世界首善”的这种较真持续到7月8日,但在前一天,网络舆论已经以另一个方式解构了这个称号。那张证书的一个小小的细节引发了网友的强烈质疑——— 该证书所写联合国的英文为“UnitedNation”,而众所周知的联合国官方名称应为“UnitedNations”。7月7日深夜,@联合国官方微博发声:“嗯,科普一下,‘联合国’的英文名称应该是‘UnitedNations’,而不是‘UnitedNation’。”随后,陈光标在接受网站采访时回应,“我可能是受骗了。”

没有确切描述显示不懂英文的陈光标在回应时是否有尴尬和懊恼,但这张证书的真伪对他来讲的意义可能并不大。拥有“半个足球场盛不下”荣誉证书的高调慈善者,恐怕更在意的是能不能引起传媒的持续关注,能不能刷出存在感,能不能在层层叠叠不同角度的镜头里照见自己的身影。从过往的情况看,他并不怕、甚至愿意供给媒体那些雷人的桥段,因为成为一个符号化的人物,才能将自己雕刻在时代里——— 没有什么比这更能吸引一个自称“肯定名垂千古”的人。

如《北京青年报》的评论所言,陈光标可称深谙“注意力货币”理论的大师级人物。“与日常所见的市场交易行为相比,以攫取‘注意力货币’为目标的行动策略,更富前瞻性也更有迷惑性。如果用通俗的话来说,它遵循的是‘放长线钓大鱼’的哲学。”作者汤嘉琛由面到点,“经常被网友当作‘笑料’的陈光标并不傻,反倒在言行举止之间满溢着一个商人的精明与投机者的狡黠。他制造的所有闹剧都是经过精心策划的,都是冲着‘上媒体头条’去的,为的就是吸引公众的注意力。恰如一些媒体所言,如今陈光标越来越像一个‘光标’,他移动到哪里,公众的注意力就跟踪到哪里。”

在同一个版面刊发的《北京青年报》记者宋燕的短评则更犀利直接,“在几十年的表演生涯中,陈光标同志始终冲在第一线。他舍得下脸、放得下身段;他花样繁多,表演浮夸;他善于抓住每一个公共符号,敢于利用每一个新闻事件;他不怕被耻笑,不怕鬼敲门。他把毕生的精力奉献给了行为艺术,献给了新闻事业的发展……^”

大概正是这种表演型人格,以及将慈善当做行为艺术的做法,一点点透支了舆论对陈光标的好感。前两年多有言论为其叫屈,呼吁对陈光标式慈善多一些宽容,因为人家毕竟是在真金白银的做好事。但其慈善形式传递出的轻浮感,现在却越来越让公众不舒服,也让人们开始怀疑他的动机:到底要做好事,还是要将自身塑造成“光标式人物”?

在7月3日的《南方都市报》上,学者徐贲这样解释陈光标的初衷:不过是一种“炫耀性消费”。“炫耀性消费购买的不一定是高档物质奢侈品,还可以是另一类奢侈品——— 高知名度、高姿态,或政治和道德上的高调自我夸耀。”

“官能娱乐的炫耀性消费——— 美食、饮酒、豪宅、名车和各式各样的性关系——— 是有限度的。而且,经历过一段时间以后,不再像以前那样为人赞赏,反而会成为人们批评的对象。于是有的富人开始尝试用财富创造尊敬。他们有的摇身一变,成为拥有半官方身份的‘知名人士’,而别出心裁的陈光标则投身于炫耀性的高调慈善。”

一个慈善者一边做好事一边挨骂的罕见情况,由此找到了一些解释,“当慈善被理所当然、理直气壮地用作一种个人沽名钓誉和表现政治正确的手段时,慈善原本的高尚目的和人道内涵也就被毁掉了。”

漫画:王进城

□刘 白



责任编辑:乔慧
Tags:
转发至: 分享到QQ空间 百度收藏 人人网 开心网 豆瓣网
?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环渤海财经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最新图文信息资讯
关于环渤海财经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网站地图 - 版权声明 - 杂志订阅 - 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