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奶粉品牌剪不断理还乱
在刚刚闭幕的上海中国孕婴童展上,中外170多家奶粉生产和销售企业参展,与去年参展的180余家相比未见明显减少,反而有不少新面孔出现,其中大部分是“洋品牌”。
无论是工信部6月的《推动婴幼儿配方乳粉企业兼并重组工作方案》,还是认监委颁发洋奶粉“入场券”,都是为了高品质。杂牌“洋奶粉”会消失吗?
难清理的“洋杂牌”
对照国家质检总局最新公布的153家进口婴幼儿配方乳粉进口商及产品相关信息不难发现,此次参展商中只有40余家在榜,而大部分展商也并不在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公布的82家婴幼儿配方乳粉生产许可企业名单中。
记者在现场看到,多家“洋奶粉”展商积极进行招商推广,或称澳洲奶源,或称新西兰原装进口,或称欧洲原产。来自广州的一家奶粉企业工作人员称,现在名单依然在不断更新,几百家公司在排队等候进入,公司进入名单是迟早的事,用不着担心。
同样不在名单里的另一家“洋奶粉”企业,一罐800克装奶粉的市场零售价高达398元,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只有零售价高,批发价低,代理商才有更高的利润空间,才愿意代理。“给代理商的价格要看其销售规模,规模越大价格越低,不管怎样至少50%的利润是给他们的,最低供价只有零售价的3折,让代理商赚钱,企业才能做大。”
据业内人士介绍,许多国外品牌在海外市场的价格不到130元人民币/罐,表明其成本不过百元,而这些产品在国内售价高达两三百元,甚至400多元。一些“洋品牌”故意将价格抬高,包装成高品质产品,实际上大部分费用都耗在流通环节。
乳业专家宋亮认为,虽然国家有关部门公布了进口婴幼儿配方乳粉的进口商及产品名单,也明确只有82家婴幼儿配方乳粉生产企业获得生产许可证,但缺乏强有力的执行部门,使得市场上未过关的一些杂牌企业仍在生产和销售,还有一些企业以超低价格将积压的库存清仓,导致市场秩序混乱。
有奶源的“不用愁”
事实上,从生死大考的审查换证到鼓励兼并重组,都是希望提高行业的集中度,让“杂牌”最终减少直至消失。
“先是食药监通过发证提高行业门槛,再是工信部继续推动企业间整合。”宋亮认为,推动行业集中度进一步提升,有助于企业整合上游奶源资源,最终提高产品质量。
工信部的方案提出,力争到2015年,形成10家左右年销售收入超过20亿元的大型婴幼儿配方乳粉企业集团,前10家国产品牌企业的行业集中度达到65%;到2018年,争取形成3到5家年销售收入超过50亿元的大型婴幼儿配方乳粉企业集团,前10家国产品牌企业的行业集中度超过80%。
其实2014年以来,乳业的重组新闻不断:光明乳业引入私募RRJ作为战略投资者,整合其上游牧场相关业务;达能拟以51.53亿港元认购蒙牛增发股份;合生元称收购长沙营可营养品有限公司100%股权;飞鹤乳业宣布全面收购吉林艾培特。“市场择优、汰劣。”上海市奶业行业协会副秘书长曹明是认为,得奶源者得天下,未通过换证审查不等于退场,其中一大部分奶源型企业还可以通过用“奶源”换“品牌、渠道、管理”的方式重新上场;拿到证也不等于高枕无忧,如果硬件、管理跟不上,产品质量没口碑,最终还会被市场淘汰。“2013年乳业的重组兼并已经拉开序幕,2014年到2015年将出现高潮。”宋亮说,在这场“说来就来”的兼并重组潮中,想要为自己找个好“婆家”,自身的条件显得尤为关键。对大型企业而言,上游奶源的争夺永无停止,其次是先进生产工艺设备、强势的渠道资源和独立运营的优势。
严管并不意味着涨价,事实上各大品牌奶企正忙着促销。上海一家奶粉企业首席执行官称,今年是奶粉企业最难熬的一段时间,杂牌奶粉大幅降价,迫使雅培、惠氏、多美滋等大牌也跟着促销,市场竞争异常激烈,价格总体下行趋势明显。
市场调查机构AC尼尔森发布的报告显示,上半年国内奶粉销售额仅增长4%,而销售吨数下降7%。而以前奶粉行业的销售额增长率接近20%。
宋亮认为,政策调整、产能过剩、电商渠道推动价格走低等因素,使我国奶粉市场的高价时代正在瓦解。奶粉产业将从高速发展步入平稳发展阶段,过去十年的高利润增长该回归正常了。国内婴幼儿奶粉行业清库存的行为至少将持续到年底,到明年这个时候,经过市场的大浪淘沙,杂牌奶粉有望得到控制和清除。
上海市一位监管人员认为,目前婴幼儿奶粉市场售价高于实际成本,也高于国外市场,原因很复杂,需要各部门从多方面努力。宋亮认为,在产能供过于求、高于需求增长的背景下,奶粉的价格不会上涨,整体来说可能进入下行通道。(新华社)
严管不代表会涨价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环渤海财经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