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投稿 搜索:
您的位置: 主页 > 经济 > 焦点热点 > 正文

粗俗的标语

来源: 燕赵都市报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转发至: 分享到QQ空间 百度收藏 人人网 开心网 豆瓣网

 □张恒

先来一点点提示吧:您即将看到的这条标语可能引起不适,务请读完全文,以了解标语背后的问题。

深圳市罗湖区一处地铁工地上亮出的一则安全生产宣传标语,引起了颇多争议:“亲爱的工友们:在外打工,注意安全,一旦发生事故:别人娶你媳妇,打你孩子,花你的抚恤金!打工安全,为你自己。”“娶”这个字,是我修改的,原来那个字实在不雅。

与工地上常见的“安全责任重于泰山”、“兢兢业业为生产,一丝不苟保安全”等刻板的标语相比,这条确实活泼了不少。而且,如网友所言,它实在、通俗易懂、直击人的心窝子,“秒杀一切安全口号!”正因为如此,论者张国栋刊登于《渤海早报》的评论中才认为:“雷人归雷人,不舒服归不舒服。这只是个人感受,无关安全教育的主旨。安全教育重在效果,只要不涉及国家机密和个人隐私、不违反相关法规,就可以尽情发挥。相对安全,一切都应该在其次……比之那些人们见惯了的口号表面化、内容宽泛化、或者让人一眼带过、不能留下深刻印象的安全标语而言……安全标语就该‘狠’一点。”

表面看来,确实如此。但细究之下,问题便又来了:安全生产的主要责任,到底应该由谁来负?深圳地铁工地上的这则标语给出的答案,毫无疑问是工人。这句标语更像是一个免责条款,背后的潜台词不过是:那些所有的悲剧,都是由于工友们不注意安全所致。不听工地的提醒,责任自负。论者姜春康从工地的回应里,甚至读出了管理者高高在上的姿态:“该工地责任人能说出‘管理人员安全意识比较强,但工人们安全意识比较淡薄’这样的话,并挂出恶俗标语,缺乏尊重和诚意,虽是提醒却难听,让人感受到一种高高在上的姿态。”心中多有不满的作者,在写就《最“狠”安全警示语缺乏尊重和诚意》这篇评论时,还想到了刚刚过去的昆山爆炸惨剧:“事故车间在两个月前曾发生过火灾,那次火灾烧毁了机器所在的彩钢板房,但并未引起工厂管理层的重视……可见,真正的安全意识不仅要提醒和教育工人,责任单位更该时刻警惕。”

供职于《钱江晚报》的评论员刘雪松,显然对工人的生活状态多有了解。他在为该报撰写的评论中,并没有回避这个现实:“在许多行业,特别是建筑行业,很多民工你让他戴顶安全帽,简直太难。可想而知,民工自我安全保护意识的养成教育与职业培训,确实是个艰巨的任务。”但他同时也认为,这个板子不该只打在工人身上:“民工中的很多伤亡事故,确实与他们个人安全意识不强有着直接的关系,他们身上的不幸,却无不暴露出整个社会对于这个越来越庞大的群体,在制度规范、职业培训、监督管理、劳动保障等诸方面的用心与投入不足。”“各级管理者应该感到任重而道远。”

当然,对这些管理者来说,提高文化素养,如何妥帖地进行安全宣传,同样任重道远。无论针对管理者,还是针对普通工人,引起争议的这则标语,都太过粗俗。这也是我在本文开头做出提示的原因。

《南方都市报》社论版刊登的一篇“街谈”中,作者兽兽认为,这句标语虽然能击中工人的内心,但“没有考虑到工地上女性工人的需求和感受,落入刻板印象窠臼,把女性和儿童视为男性理所当然的财产。甚至为达恐吓目的,不惜编造了一部‘后爹血泪史’……至于‘花你的抚恤金’更是有点高兴太早,许多工人因公致伤致残致死,雇主推诿扯皮之下,有的连抚恤金都拿不到。”

作为资深网民,《重庆商报》的评论员刘凤羽注意到这则标语的源头,其实是几年前流行网络的一则段子:“也都知道初衷是让大家注意安全,但也难免让人反感。正如工人所说,‘让人觉得很不舒服’。”他对那些持肯定态度的人们颇为疑惑:“普罗大众可能不了解标语定义与写法,但对遍布城乡的标语却不陌生,更常常为简单粗暴的标语所愤怒……同样违背人性、有悖公序良俗的‘娶你媳妇,打你孩子’,何以反被追捧?公众为何区别对待、是非不分?”

并非公众是非不分,而是恰恰证明,虽然那些曾经遍布街巷的“血淋淋”的标语,已经逐渐被刷新,但我们却仍然生活在它们的影响当中。很多年前,曾有一份模范“小学教案课件”颇为流行,其中有“校外学语文”一节,要求小学生们“留心大街小巷中的字牌标语学书法”。可以想见,那些站在街道旁,认真研习字牌标语的孩子们,不可能不被那些文字和它所表达的含义所影响。“放火烧山,牢底坐穿”展现的那一副生硬和恐吓的面貌,“该扎不扎,房屋倒塌”散发着冷酷和无情的色彩,又会给人们留下怎样的印象?

所以,深圳地铁工程方的管理者还需要反思的是,这样一则粗俗且充满血泪的标语,张贴在公共场合,是否考虑到了对社会其他人,尤其是对未成年人的影响?它的背后,是否如评论者汪昌莲所言,“层出不穷的宣传标语,均有一个共同的“特色”———恶俗、空洞、缺少人情味,这无疑是城市文化的迷失”?另一位作者朱昌俊的时评,被《重庆时报》、《河南商报》等多家报纸的刊登,他在文章中不无忧虑地写道:“作为公共语言,其中所带的粗鄙意味不言而喻,更可能带给他人特别是未成年人以不良反馈,甚至构成对公共语言的污染。事实上,所谓社会没有什么比生命更宝贵。这一刻,它的粗鄙化,首先从公共语言的文明程度上,就可窥知一二。”



责任编辑:辛欣
Tags:
转发至: 分享到QQ空间 百度收藏 人人网 开心网 豆瓣网
?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环渤海财经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最新图文信息资讯
关于环渤海财经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网站地图 - 版权声明 - 杂志订阅 - 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