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泱泱邺都卅载孜孜寻古
“东亚古代都城暨邺城考古·历史”国际研讨会开幕
环渤海财经网讯 8月6日上午,为期三天的“东亚古代都城暨邺城考古·历史”国际研讨会在临漳县开幕。此次研讨会是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河北省文物局、邯郸市人民政府主办,临漳县人民政府、邺城考古队、邯郸市文物局承办的国际性研讨会。
除了来自全国各地文博机构、高等院校的专家学者以及我市各周边地区文物保护、研究机构代表外,还有来自美国、韩国、德国、日本的学者,共计130余人出席会议。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省文物局国家文物局专家组成员等到会。在为期三天的会议期间,17位考古专家就目前邺城及古代都城考古最新成就发表主题演讲,代表了邺城考古最前沿成果。
邺城遗址位于临漳县西南约20公里处,由南北毗连的邺北城和邺南城组成。东汉末期建安九年(204年),曹操占据邺城后,对邺城进行了全新的规划和建设。包括著名的三台遗址享誉海外。曹丕称帝后,邺城始成为魏国的“五都”之一。此后又为后赵、冉魏、前燕、东魏、北齐诸王朝的国都,故邺城又称为六朝古都。
1800多年的沧海桑田,邺城遗址屡经战火与自然毁坏,古城遗迹几乎全部埋没于地下,现地表仅存铜雀三台局部。但因其布局规划在我国乃至世界城市发展史上的独特地位,又一直引起中外学术界的关注。
早年间,日本学术界对于东亚古代都城的研究呈现活跃的局面,日本学者认为日本古代都城,如藤原京、难波京、平城京的源流可以上溯到南北朝时期都城的形制。日本学者秋山日出雄甚至提出,藤原京正式继承了南邺城形制,并引起学术界广泛讨论。
1983年,经过与河北省文物局、河北省文物研究所协商,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与河北省文物研究所正式组建邺城考古工作队,以研究曹魏至十六国北朝时期的邺城为主要学术任务,驻地在临漳县邺城三台遗址,首任队长为徐光冀,现任队长为朱岩石。邺城考古工作一直持续至今。
多年的考古工作中,基本探明了邺北城和邺南城的范围、城墙走向、城门位置、宫殿区分布和主要街道。1986年,对邺南城正南门——朱明门进行了全面发掘,并对金凤台、铜雀台遗址等进行了局部试掘。在考古工作者的努力下,1800多年前的古都轮廓渐渐清晰起来。
曹魏邺城平面格局大致呈横长方形,东西2400米——2620米,南北1700米。从正南城门中阳门经过中阳门内大道、宫城正南门到宫城正殿文昌殿,构成了贯穿全城的中轴线。东魏北齐邺城(邺南城)东西2800米,南北3460米。其人口众多,文化面貌多元,西方文化因素、佛教艺术等影响深远。都城的规划建造,沿承了曹魏邺城中轴对称、单一宫城、区域功能划分的都城规划思想精髓,并以精湛创新的建筑技术,突出封建帝都的威严礼仪,兼顾经济文化生活实用之需要,对包括隋大兴唐长安城等中国历代都城影响重大,是中国古代都城发展史上的里程碑,并深深地影响了此后的历代都城甚至日本、韩国等国家古代都城格局。
考古期间,一大批珍贵文物被发掘并保护。
1987——1989年,考古工作者对湾漳壁画大墓进行了抢救性发掘。根据墓葬形制、规模和出土遗物初步确定该墓为北齐文宣帝高洋的武宁陵,2003年出版《磁县湾漳北朝壁画墓》考古报告。
2001年以来,先后大规模发掘了邺北城地下潜伏城门和邺南城佛寺塔基,并持续对赵彭城佛教寺院进行了全面勘探和局部试掘,初步确认其为东魏北齐时期规模宏大的一处皇家寺院,发现的中心刹柱、承础石及瘗埋圣物的砖函等填补了汉唐考古学的多项空白,荣获2002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2005年后,为配合国家南水北调工程,河北工作队先后发掘了位于磁县北朝墓群中的部分古墓、南营十六国时期的窑址以及赞皇李氏家族墓地,明确了磁县北朝墓群为东魏北齐皇陵区的预测,为探讨十六国北朝时期邺城的手工业作坊区提供了重要的线索,荣获2007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和国家文物局田野考古二等奖。
2002——2012年发掘的赵彭城东魏北齐皇家寺院是近年来佛教考古最重要的发现之一。该寺院是目前发现的规模最大、级别最高的古代寺院遗址,显示了从北朝到隋唐时期佛教寺院演变的规律,在中古寺院建筑格局的演变过程中具有承上启下的重要意义。
2012年春节期间,北吴庄佛教造像的发现是中国佛教考古最重要的收获之一。造像数量达到2895件(块),时代跨越北魏、东魏、北齐和唐代,是目前所知建国以来出土量最大的一次佛教造像发现。其次埋藏坑的地层堆积明确,时代特征显著,为我们探讨中国历史上的灭佛运动和佛像瘗埋制度提供了重要线索。
责任编辑:乔慧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环渤海财经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