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投稿 搜索:
您的位置: 主页 > 观点 > 观察与声音 > 正文

乳业危机真相背后是需求掉链子:喝奶的人少了

来源: 第一财经日报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转发至: 分享到QQ空间 百度收藏 人人网 开心网 豆瓣网

1月13日,北京朝阳区卜峰莲花超市里很大一块场地被牛奶占据,普通纯牛奶和有机纯牛奶整齐地堆在那里,一些赠品也挂在堆头的一侧……促销员在卖力“嘶喊”,但很少有顾客问津。

《第一财经(微博)日报》记者翻阅微信朋友圈,发现各地奶农“倒奶”的消息仍在传播,关于这个事件背后的原因和解决方法,乳业专家也纷纷支招:比如,对进口乳品增设门槛,政府推行奶粉收储制度,等等。

事实上,对于周期性、全球化的乳业产业链而言,上游供给出现问题,往往是因为下游消费需求掉链子了。

本报记者查阅蒙牛乳业、伊利股份和光明乳业最新财报发现,三家公司2014年存货均有不同程度的攀升。伊利股份截至2014年9月30日的存货为43.67亿元,与年初相比增长18.57%;光明乳业截至2014年9月30日的存货为25.21亿元,比年初的15亿元增长68%;蒙牛乳业截至2014年6月30日未经审计的存货为44.6亿元,与年初相比增长73.07%。

对于存货高企的原因,光明乳业在财报中解释称,“主要是本期奶粉采购与产成品增加。”如果仔细推敲,上述存货增加的两个原因,均是造成原奶供给“相对过剩”的“罪魁祸首”。

据本报记者了解,在2013年下半年“奶荒”之际,部分乳企经过研判认为2014年原奶价格还会上涨,所以开始在国内和国外疯狂采购。但让企业主始料未及的是,2014年2月成为原奶价格拐点,随后进口奶粉价格开始回落。

犹如股市操作中的“补仓”,部分企业在进口奶粉价格下跌的同时仍在进口,因为不知道“底部”在哪里。一位国内上市乳企负责人向本报记者坦言,“奶源过剩导致工业粉(将原奶加工成的原料粉)产量增多,占有资金多且亏损大。”

乳业专家宋亮向本报记者分析称,乳企需要用一段时间来消化库存,且随着原奶价格下滑,当初采购生产的原料粉就显得成本过高,因此在市场终端进行产品降价的可能性很小。

上述乳企负责人也表示,除了原料成本和财务成本,人工、水电气和环保等成本也在持续增加。“在满足中低端产品产销量的同时,公司也积极开发一些功能性、高附加值的产品。”

对于上市公司而言,如何在保证产品质量安全的同时提升业绩,才是公司最为关注的。但一些乳企也开始思考仅靠品牌溢价、依赖高端奶的道路是否可持续,蒙牛、伊利等龙头乳企对此也多次召开会议进行讨论。

不过,北京普天盛道企业策划有限公司董事长雷永军介绍,在2013年“奶荒”导致生产成本走高的时候,大多乳企已经砍掉了低端产品生产线,进而向中高端要利润,如今再回头去捡起来那块似乎不太现实。

要利润,还是要市场?这是目前困扰国内乳品加工企业的难题。雷永军分析称,这两年乳企销售额在增长,但是销量却没有跟上,甚至下滑。“农村和城市总计7亿~8亿的低收入人群对价格是很敏感的,他们喝奶的预算支出可能是一包1.5元,如果涨到2.5元,涨幅就达到60%,这对他们来说是很难接受的。”

值得关注的是,2009年以前,国内乳制品产量增速一般在15%~20%之间,2009~2011年平均增速降至12.7%,2012年和2013年增速分别为8.1%和5.2%。但2014年上半年乳制品产量势头急转直下,同比下降1.8%,首次出现下滑。

一位乳业人士向本报记者介绍,他对价格高低并不太关注,乳品安全才是最重要的,如何确保奶源的安全,保证产品对人体有营养价值才是乳企应该下功夫的。

该人士认为,经过这些年的乳业整顿,国内乳品指标和质量得到明显的改善,但消费者的消费意识仍然没有得到同步提高。“如果乳企不加强宣传引导,企业不跟消费者增进互动,不喝奶的人群还是不喝奶,喝奶的人群有可能也会流失一部分。”

值得一提的是,部分乳企已经觉醒并迈出了这一步。2014年底,蒙牛在成都召开年会,其中一个重要的事项就是牛奶生活体验馆的启动。活动当天,一些90后为了一睹年轻组合TF-BOYS的风采,一大早就聚集在会展中心,蒙牛对旗下36个品牌产品设立展台,通过品尝和游戏与年轻消费者进行互动。

上述乳业人士对此分析称,市场是需要培养的,尤其是如何紧跟年轻消费群体的需求,需要乳企认真下功夫,“投入不一定有产出,但是不投入则肯定没有产出。”

数据显示,2013年全国人均奶类占有量为26.96公斤,“这个时候就出现‘过剩’,确实很难理解。美国、德国此前也出现过‘爬坡顶’,怎么也上不去了,但是背景不一样,它们是在人均占有量为260~300公斤的时候出现的。”山东奶业协会会长张志民如是介绍。




责任编辑:乔慧
Tags:
转发至: 分享到QQ空间 百度收藏 人人网 开心网 豆瓣网
?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环渤海财经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最新图文信息资讯
关于环渤海财经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网站地图 - 版权声明 - 杂志订阅 - 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