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沈则瑾
近日,中科大在服务机器人“可佳”底层平台的基础上,对主要零部件进行国产化改造,同时对底层控制和感知系统进行优化和升级。智能机器人“可佳”在低成本化方面取得重要进展。图为工作人员(左一)在进行服务机器人“可佳”的功能演示。 新华社记者 张 端摄
7月8日,2015中国国际机器人展览会在上海开幕,今年已办至第四届的该展会,规模以每年近40%的速度递增,然而这还赶不上中国机器人产业的高速增长。2014年中国国产工业机器人销量近1.7万台,同比增长达到惊人的77%;今年发展更加迅猛,5月份中国工业机器人产量同比增长1.3倍。
2013年,中国首次成为全球机器人最大消费国,在全球总销量中占比超过五分之一;被视为中国机器人产业发展元年的2014年,中国机器人产量快速增长,开始释放出几年来产业集聚的爆发性能量。今年对中国机器人产业更是意义非凡的一年,《中国制造2025》部署实施制造强国战略,把机器人列为中国制造业亟须强力发展的关键技术。
工信部装备司副司长王卫明在展会期间举办的论坛上说,“中国制造2025”的目标就是要抢占新一轮产业的制高点,智能制造是主攻方向,机器人、3D打印等都是实现的手段。目前,国家从多个层面展开支持,开展了多个智能制造专项,正在制定的机器人产业“十三五”发展规划也预计将于今年年底发布。
各地正在争相发展机器人产业。有世界工厂“最大车间”之称的珠三角3年前开启机器人时代,2014年呈井喷式发展,依托3C电子制造业的庞大体量,机器人及相关产业已具千亿元规模。在长三角,上海机器人产业规模预计2020年达600亿至800亿元。浙江培育的7大万亿级别产业中,机器人产业代言先进制造业。江苏机器人产业2017年规模计划达千亿元。在京津地区,北京市近日部署智能机器人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提出打造中国智能机器人技术创新高地。天津市发布机器人产业3年发展规划,着重对发展机器人整机及配套零部件进行规划。在西部地区,重庆市将机器人等智能装备产业集群确定为10大新兴产业集群,在5个区布局机器人产业……
政策支持和“机器换人”趋势共同推动着中国机器人产业快速发展,向来是日、美、欧优势明显的工业机器人领域,中国正在迎头赶上,并取得令人振奋的成果。
沈阳新松机器人自动化股份有限公司,机器人装备事业部销售经理柏登峰告诉记者,新松数字化智能工厂融工业机器人、智能物流装备和网络信息技术于一体,轻点鼠标,配件出库、传输、上下料、装配、焊接、打标、入库、仓储等整个生产制造过程自动实现,居国际先进水平。
上海交通大学机动学院机械系统与振动国家重点实验室教授高峰领导的团队,5年成功研发多款国家973计划“核电站紧急救灾机器人”“带腰六足步行机器人”等,能在潮湿、高温、辐射等环境下完成任务。高峰说,“有力觉、视觉和触觉,能够自主行走的机器人才叫智能化机器人。”
目前,世界各国还在对服务型机器人投入巨资加紧研发,力争在这一领域获得突破。在这个各国几乎处于同一起跑线的领域,我国企业也在加倍努力,未来发展十分看好。
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会长王瑞祥表示,我国机器人产业正在向数字化、智能化方向发展,生产企业很多,突出问题是要加大自主创新能力的培育,加大基础、配套、系统集成能力的建设,解决机器人发展的核心技术、关键零部件的制约瓶颈;不能一哄而起,搞低水平重复建设,要搞好产业规划,加强引导,各方共同努力,建设一个健康、高水平、高质量的机器人产业。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环渤海财经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