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吴永哲 通讯员安新芳)秦皇岛市在合理规划的基础上采取五种模式,4年来持续推进山区综合开发建设,不仅提高了农业特色产业发展水平和山区基础设施水平,有效改善了山区生态发展环境,更直接拉动了乡村旅游业发展和农民收入增加。
2011年,秦皇岛市出台《关于抓好山区综合开发建设示范区的实施意见》。4年来,他们在全方位调查山区经济基础、资源优势、人文历史、自然景观的基础上,确定了20个重点发展示范区,总规模1302平方公里,占全市山区面积的25%,涵盖56个乡镇的256个村。他们把示范区的产业发展、综合整治、生态建设、基础设施、社会事业、公共服务建设等任务转化为项目,吸引社会力量参与建设。针对山区不同地理气候条件和经济基础,他们突出重点方向,实施各具特色的综合开发,形成了五种发展模式,即保持原生态自然风貌的生态保护开发型、以旅游景区引领发展的景区主导型、以壮大传统山区特色产业为主的产业带动型、特色产业和乡村旅游齐头并进的农旅结合型以及建设项目多样内容广泛的综合开发型,每种类型都培育出几个具有代表性、发展较快、相对成熟的先进典型,供各县区学习借鉴。
2014年起,秦皇岛市按照重点项目集中、基础设施较好、形象进度快、自然资源禀赋好的标准,选定抚宁仁轩酒庄、昌黎葡萄沟、卢龙柳河山庄、海港区连峪山庄、山海关区大樱桃沟等作为中心片区,集中摆放项目,配套加大基础设施投入,完善节点,连点成线,以线扩面,带动整个中心片区发展。据统计,中心片区内覆盖重点项目52个,占近几年实施项目的57%,有效带动了山区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
在资金筹集方面,市财政每年列支300万元到400万元山区综合开发专项资金,确定扶持重点,4年共扶持了46个重点项目。各级财政资金投入山区综合开发约1.4亿元,建设了葡萄沟、樱桃沟、棋盘山、连峪山庄等一批成效显著的重点项目。优美的山区风光、丰富的山区资源、突出的山区建设成果,吸引了大量工商资本和社会资金投入山区建设。初步统计,仅今年以来,山区开发建设就吸引了社会资本投入近2亿元,近几年社会资本投入达到32.6亿元。
历时4年的持续努力,全市山区开发整体呈现良好态势,并突出呈现出五个良好效果。
农业特色产业发展水平得到提高。板栗、核桃、樱桃、柴鸡、散养蛋鸡等传统产业不断发展,食用菌、中药材、山野猪养殖等新兴产业蓬勃兴起。在特色种养业规模壮大的基础上,分级、分割、包装、保鲜、储运等产地初加工产业逐渐发展。卢龙益通农业开发公司流转石门镇东阚村周边1.2万亩荒山种植核桃,依托“石门核桃”优质品牌,利用良好的水利灌溉设施条件,发展林果种植、畜禽养殖、设施农业相结合的生态循环农业基地和现代农业观光旅游,正在打造科研、示范、教育、观光、度假于一体的现代农业园区。
山区基础设施水平明显提高。示范区内各村道路、村容村貌、饮水、污水处理、户厕改造等基础设施建设水平明显改善。昌黎葡萄沟是山区综合开发的重点项目,4年来市级专项资金累计投入近100万元,带动县乡投入2000多万元,实施西山场—条子峪—湾里—马庄环路、停车场、边墙整修、河道等基础设施建设,使景区发生了巨大变化。
推动了乡村旅游业发展。全市富有山区农村特色的登山探险、农事体验、蔬菜认养、农耕文化等新型休闲项目,越来越成为市民乃至京津、东北等地游客放松身心的理想场所。据统计,实施山区综合开发以来,20个示范区新增16个较具规模的乡村游景点,有22个原有景点进行了改造提升。2014年山区游客接待量达到315万人次,比2010年增长了10%。
山区生态发展水平得以改善。山区村庄不再将掠夺资源作为脱贫致富的首选,而是更多地思考如何发展产业、旅游业,如何保护好山区优美生态环境吸引更多市民旅游观光,如何借助山区无污染的自然条件生产更多绿色农产品,从而促进全市生态环境的改善。
农民收入明显增加。综合开发项目区域内农民在获得土地流转收入、就地打工收入、农副产品销售增值收入外,还获得了旅游景点门票收入。2014年20个示范区内旅游景点年销售收入1.6亿元,比2010年增长了26.6%。据不完全统计,有24个山区综合开发重点项目所在地农民年收入超万元,远高于山区平均收入水平。
责任编辑:白岚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环渤海财经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