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昌俊 (特约评论员)
广州天河区的街道出现了多个“天价”采购预算。其中,天河南街道的政府采购预算表显示,该街道计划购买27个U盘(含移动硬盘),共需花费2.7万元,即平均每个U盘要1000元。对此,天河区相关部门回应,不排除有些部门或者街道的财务人员不专业,出现了差错。(10月12日《新快报》)
对于上述采购预算超标现象,广州多个区相关人员表示,这只是预算数据,最终执行购买时仍需要经过相关部门审核或遵循政府采购流程接受监督,因此预算超标并不代表最终购买时一定会超标。
但问题在于,这是广州市直部门第一次公开采购预算,人们有理由怀疑,这一“就高”的采购预算安排,是否正是按过去一贯的标准来“量身打造”的?而相关部门回应称,之所以出现令人诧异的采购预算,不排除有些部门或街道财务人员“不专业”,更是耐人寻味。
首先,“不专业”的说法,实在难称正当的理由。一来,财务人员若真的不专业,只能说单位用人不当,具有连带责任;二来,一个单位的采购预算安排,财务人员不具有话语权,最终还是需要单位负责人认定。
其次,这些被曝光的问题又需区别看待。如像千元U盘的采购,很可能不在政府的采购目录之上,这样的不合理溢价,说明执行单位在目录外采购上的话语权过大,也就是一般说的“有钱就任性”。而另一方面,广州此次共发现96个单位采购预算项目超标,其中绝大多数涉及电脑采购。明显超标项目如此之多,只能说明预算标准的执行不严。而对于这类明显不符合常理的采购预算,除了审核上予以否决,更应该深挖背后有无其他问题。
归根结底,与其说这些难以让人接受的采购预算是因为个别人的不专业,不若说是当前政府采购制度规范上的“不专业”。所谓专业,应该是坚持政府采购实用性和经济性的统一。在实用性方面,当前政府采购对于往年采购产品情况的反馈其实是缺乏的,这既导致公众的不信任,也让采购产品的质量失去了参照,而往往出现“优先买贵”。而经济性方面,是对于一般市场价格和公众感受缺乏体认,比如千元U盘,显然远离了一般认知和正常价格,无论如何解释,其都属于非理性情况。这样的预算能够安排出来,与采购预算的粗放化有着直接关系。需要注意的是,政府采购超标与否,不能从总的预算来看,而应该落实到具体的购买产品上,预算的把控越细,越能规避非理性的采购。
缺乏外部的监督,政府采购不可能专业起来,采购预算的公开算是迈出了实质性一步。但这里的公开,不应该仅仅只是告知公众,而应该带有征求公众意见的程序要求。此外,预算公开要细化到具体的产品与规格,如“买两个路由器要花7.17万元”,被回应为“其实是企业防火墙”,就显然存在公开上的不规范。这里看似只是表述上的偏差,其实在执行上很可能为推卸责任、偷梁换柱留下了空间。“一是一,二是二”,应该成为预算公开的底线要求。
政府如何花钱,是衡量现代政府效能的一项重要指标,而政府采购正是其中一个极其重要的方面。规范政府采购,确保财政效率倒是在其次,更重要的是,政府的公正和廉洁,会通过如何采购投射出来。历经多年的政府采购体系,现在是需要向“专业化”迈进了,它是真正实现治理现代化必不可少的重要一步。
责任编辑:崔有天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环渤海财经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