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投稿 搜索:
您的位置: 主页 > 经济 > 行业聚焦 > 正文

全球新能源500强出炉 生物质能企业优势明显

来源: 中国新闻网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转发至: 分享到QQ空间 百度收藏 人人网 开心网 豆瓣网

中新网10月15日电 10月11日,“2015年全球新能源企业500强发布会暨新能源发展高峰论坛”在京举行。协鑫控股、国电环保、凯迪电力(已更名为“凯迪生态”)、汉能集团等多家中国新能源领袖企业榜上有名。

据了解,“全球新能源企业500强”活动是《中国能源报》与中国能源经济研究院共同推出的针对新能源行业权威研究评价的大型公益活动。该活动自2011年始,已经成功举办四届。“全球新能源企业500强”评选参照国际通行做法,以新能源企业上一年度营业收入为标准,以人民币为计算单位,致力于打造一个权威客观的全球新能源企业排行榜。

生物质能产业优势明显,仅次于太阳能产业

以上一年营业收入为标准的方式,客观反映了新能源产业内的格局动态变化。从收入规模来看,太阳能产业作为新能源产业的老大哥,其优势正在缩小,而以生物质能为代表的后来者正奋起直追,缩小差距。

太阳能企业为6875亿元,占总营收的24.27%;生物质能企业为4520亿元,占15.96%;风能企业为3270亿元,占11.54%。以储能电池为主的其他新能源行业企业为1321亿元,占4.66%。这一变化基本反映了新能源产业格局的发展趋势,生物质能作为新能源家族的后起之秀,其储备充分、分布广泛、综合成本低(全生命周期)等优势,发展势头迅猛,已成为各国政府及资本市场的新宠。

相比发展多年、增速放缓的太阳能产业,生物质能源产业尚处于起步阶段,其庞大的潜力远未被开发。以中国为例,当前,中国可作为能源利用的生物质资源总量每年约为4.6亿吨标煤,而目前的利用水平仅为约2200万吨。中国有18亿亩耕地,45亿亩有林地,还有宜林的沙漠地、荒漠地、盐碱地、荒山荒坡地约40亿亩,若将这些土地全部投入生物质能源利用,每年可提供50亿吨标煤的生物质能源。2014年,我国能源消费容量为38.4亿吨标煤,生物质能源具有全面替代化石能源的潜力。

蝶变之年,生物质能源地位获进一步提升

2015年可谓生物质能源产业的蝶变之年,2014年的营业收入数据,已不能反映当前新能源产业的格局。专家表示,在2015年的新能源产业格局中,生物质能源的地位有了进一步的提升。其中,影响最大的事件莫过于今年7月底完成的凯迪生态(原名凯迪电力)的资产重组。

据了解,通过资产重组,凯迪生态大幅扩大了生物质发电产业规模,并进一步完善了产业链结构。本次重组标的合计154家公司,包括87家生物质电厂、1家生物质电厂运营公司、5家风电厂、2家水电厂以及58家林业公司。重组完成之后,凯迪生态已成为我国规模最大、布局最广的生物质发电企业。

2015年全国两会上,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大力发展生物质能源。今年以来,电力改革、秸秆禁烧等相关利好政策在国家及地方层面陆续出台,进一步促进了生物质能源产业的发展。除凯迪生态外,2015年,韶能股份、长青集团、泰达股份等企业均在生物质能源产业有较好表现。随着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进一步推向深入,生物质能源地位将进一步提升。

生态文明时代,中国企业已成绝对主角

当前,世界正处于第三次工业革命之中,人类文明正从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过渡。在工业文明时代,西方国家占尽了先机,而在生态文明则为以中国为首的发展中国家提供了弯道超车的机遇。工业革命的本质是能源的革命,在这份全球新能源500强企业榜单中,中国企业已成为绝对主角。

2015全球新能源企业500强中,中国企业占据168家,比去年增加5家,远超排名第二的美国和排名第三的日本。榜单显示,亚洲共有263家企业入围,占52.6%,位居首位;欧洲共有130家企业入围,占26%,位居第二;北美洲共有80家企业入围,占16%,位居第三。

即将到来的“十三五”时期,中国对新能源领域的进一步布局将进一步巩固领先地位。国家能源局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司副司长梁志鹏表示,目前,我国新能源产业正处于起步之后,逐渐走强的阶段。“十三五”时期,要力争实现从规模增长向质量效益提升的转变。我国目前风电和光伏发电的规模都已是世界第一,“十三五”时期,我国生物质能源产业将获得更大发展。据了解,我国生物质能源除了资源优势得天独厚之外,凯迪生态等企业也已掌握了全球领先的科技水平,并实践出了能够带动第一、第二、第三产业的商业模式。

责任编辑:崔有天

Tags:
转发至: 分享到QQ空间 百度收藏 人人网 开心网 豆瓣网
?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环渤海财经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最新图文信息资讯
关于环渤海财经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网站地图 - 版权声明 - 杂志订阅 - 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