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晓辉
28日上午,歌手于文华在自己的实名认证微博发布消息称,著名艺术家阎肃当日在空军总医院因病去世。很快,于文华又删除了这条微博,并发微博称消息不实,严重失误,向老人家及其家属致歉。但“阎肃去世”的信息已经引发了网友的大量转发和哀悼。众多新媒体在此次“乌龙”事件中也未能幸免:搜狐新闻、网易新闻、腾讯新闻、今日头条等新闻客户端,均以最快的速度推送了“阎肃去世”的消息。
“阎肃去世”,让人想起了曾经热播的美剧《新闻编辑室》中的一个情节。电视台的编辑室正在急切地讨论一则名人的死讯要不要马上播出:支持马上播出者的理由是,“每一秒钟都有上千位在我们这儿看不到死讯的观众会转台”;反对者则坚持,“新闻不能宣布一个人死亡,只有医生才能。”顶着收视率急速滑落的巨大压力,仍旧坚持去医院寻找第一手消息源进行证实,这是对新闻真实性原则的坚持。但在“阎肃去世”闹剧中,我们却目睹了这一基本原则的失守。
前一刻“被去世”、后一刻又“复活”的大逆转剧情,近些年尤其是自媒体勃兴以来,曾多次上演。余秋雨、成龙、金庸、六小龄童……这些名人都曾遭遇过在网络世界中“起死回生”的无奈。对个人和亲属而言,这是一种莫大的感情伤害,尤其是对一位正缠绵病榻与疾病做斗争的老人来说,这种伤害之深,恐怕是那些轻敲键盘、瞬间发送信息和评论的人所无法体会的。“阎肃去世”首发于微博,此后新媒体却将其作为新闻纷纷推送,虽然赢得了一时之“快”,最终却伤害了新媒体自身的公信力。
公信力是媒体的核心竞争力,真实性则是公信力的基石。“阎肃去世”不是一个孤立的、偶发的存在,而是在新媒体时代对“快”的追逐下,“真实性第一”防线松动的一个缩影。“阎肃去世”应当成为一个值得详细解剖的案例,并从中引出一个严肃话题:如何厘清新媒体时代内容生产的价值序列,如何重塑网络世界的基本秩序?
新媒体时代信息发布的重要特点是“快”。“快”也成为新媒体竞争的主战场。在“刷屏时代”,也许只要快一秒,就能多赢得数以万计的点击量,就能带来实实在在的用户和经济效益。但单向度的对“快”的偏执,也可能让网络时代的信息发布跌入道听途说、以讹传讹的陷阱。
真实性的价值高于对速度的追逐,责任的担当大于对点击率的偏好,这才应当是新媒体时代内容生产的基本价值判断,也是任何时代都应该坚守的理念。实际上,对于新媒体而言,只需“慢一节拍”,把复制转发、推送上栏的时间用来向阎肃的亲属、医院求证,就可以核实信息的真伪,但事实却是由于沦陷于“一秒钟冲动”,而闹出了一次损人害己的“乌龙”。这不能不令人警醒:只有给“快”戴上“慢”的辔头、筑牢真实性的防火墙,才能给读者、用户一个可信的信息世界,给社会一个健康的公共舆论场。
从另一个角度讲,对于网络世界来说,有什么样的土壤,就会生长出什么样的秩序,而这土壤就是身处其中的我们每一个人。如何做一个合格的网民,给网络世界提供理性的土壤,不让自己的朋友圈成为“坑友圈”、不让“键盘一敲”的自己被谣言轻易裹挟,同样是一个需要深思的严肃话题。
责任编辑:白岚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环渤海财经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