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 者 隋翔宇 杜晓妮
通讯员 韩乃栋 李兆恒 报道
本报蓬莱讯 嘉信染料公司位于蓬莱市北沟工业园,多年来致力于解决传统染料染色的高耗能、高污染问题,但苦于没有专业人才研发核心技术。而知名高耐碱分散染料开发专家王喆的到来,解决了企业面临的发展问题。
“技术问题解决之后,公司还获得了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160万元资金扶持,新项目建成投产后,可实现年产值7亿元。”该企业负责人介绍。
嘉信染料受益于蓬莱的“订单式”人才服务。“我们集中一个月时间,登门‘拜访’200多家企业,进行人才需求调研,最后建立了紧缺人才信息库,统计科研难题70余个。”该市人社局负责人介绍说。
近年来,蓬莱把引进人才与重点产业、重大课题结合起来,多种渠道引进急需人才。针对企业不同层次的人才需求,蓬莱开出“订单”,安排专人接单,与产业发展关联度、结合度高的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对接引进人才。先后引进百余名掌握核心技术、关键工艺的专家教授来蓬工作。还建立了由20名专业招商引才雇员组成的引才团队,利用外出招商、参加展会等时机,同步宣传产业基础、引才政策、发展环境、引才目录等。
人才要引进来,更要留得住。为让人才落地生根,蓬莱积极搭建人才创新、校企技术合作、专业科技园区三大平台,拥有国家、省、烟台市级企业技术中心5家,与150多家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建立了长期技术合作关系,200多位专家教授成为各行业技术顾问和攻坚人才,开发区小企业与大学生创业辅导基地、农高区科技孵化器等一批众创空间,成为招引人才的“新磁极”。同时,该市不断加大人才政策创新力度,提升政策“含金量”。每年投入250万元设立“人才工作专项资金”,对符合资格条件企业的负责人参加MBA、EMBA等研究生教育或组织企业员工培训活动,按照年度3-15万元的标准给予补助,重点支持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产学研合作等方面的人才。
“输血”的同时,“造血”机制也需跟上。蓬莱民和牧业的李朋是一名只有中专学历的普通员工,在该市“青年人才成长计划”高师带徒、培训进修、资金扶持等方面的帮助下,他不断革新技术、钻研工艺,很快成为公司业务骨干,还获得8项国家授权专利。像李朋一样,蓬莱数千名产业技能人员获得“订单式”培养服务。“不但要送人才,还要‘种’人才。只有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优化人才专业和层次结构,才能带动全市人才素质的整体升级。”该市人才办相关负责人表示。
蓬莱还针对从业人员职业、层次差异,制定了因“职”而异、因人而异的培养策略。对经营管理者,定期组织赴重点院校、高级研修班进行专题培训,建立企业家微信群,通过引入专家教授参与互动交流、共享授课课件、发送产业政策信息等形式,打造学习交流平台。对专业技术人员,鼓励结合专业技术特长,开展科技攻关,实施科技创新计划70多项,4项成果获省软科学奖,1人入选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还组织开展了文艺辅导培训、农村实用人才素质提升、职业技能大赛等有针对性的各类培训300多场。
责任编辑:白岚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环渤海财经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